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郭炳文的主要經歷

郭炳文的主要經歷

郭炳文

郭炳文(1880-1969),男,南京浦口人,出生於上海青浦。早年畢業於上海清新學院,1908赴美留學,1914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參與創辦“南高”,歷任南京師範大學院長、校長,國立東南大學校長。曾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中美協會首任會長、國民政府工商部國際貿易局局長、國民政府財政部常務副部長兼中央貿易協會理事、聯合國救濟署副署長兼秘書長。1947退役留在美國。

郭秉文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最活躍的教育家。20世紀20年代,他連續三次作為中國首席代表出席世界教育大會,並連續三次當選為世界教育協會副會長和亞洲區主席。

郭炳文是中國現代大學的創始人。他主持的國立東南大學被教育界稱為“中國第壹所近代國立大學”,成為中國最早的近代大學。

中文名:郭秉文

別名:宏聲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880

死亡日期:1969年8月29日。

職業:教育工作者

畢業學校:哥倫比亞大學

主要成就:國立東南大學成立。

中國第壹位教育學博士。

代表作:中國公共教育體系。

籍貫:南京浦口區

個人生活

1880年,郭秉文出生於江蘇青浦(今上海青浦)。

65438到0896,郭秉文畢業於上海清新學院。

1908年,已經在12工作了近30年的郭秉文辭掉工作,漂洋過海來到美國俄亥俄州的伍斯特學院學習理科。

1911年,郭秉文從伍斯特學院畢業後立即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教育學。

1914年,郭秉文收到正在籌建中的南京師範大學蔣謙校長聘書,邀請其擔任教務主任。同年以壹篇題為《中國教育制度的演變》的論文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最早的教育學博士,也是最早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之壹。

1915應蔣謙之邀,任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

1965438+3月21,2008年,蔣謙因病休養,郭炳文任校長。

1965438+2009年9月1日,教育部正式任命郭秉文為校長。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提出了成立東南大學的建議,並立即組織了《關於將我校改為東南大學委員會的建議》。同時決定從1920暑期正式招收女生,開啟“女禁”。

1921年9月,國立東南大學正式成立。“南高”和“東大”實際上是雙軌制運作,郭炳文也是兩校校長。

1921東大成立後,郭秉文開始積極推動兩校合並,決定南高不再從1921招生,壹旦其學生全部畢業,將並入東大。同年,南高商科擴建重組並遷至上海,成立東南大學,成立上海商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

1923年3月,郭秉文被任命為中國出席首屆世界教育大會首席代表,並當選為世界教育協會副主席兼亞洲區主席,連任兩屆。

1923年6月,“南高”正式並入東大。

65438-0924,郭秉文被任命為保管美國G-money的中國董事之壹,組織中國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

1925 65438+10月6日,段北京市政府在國務院通過決議,免去郭秉文東南大學校長職務。

1925 2月1日,東大董事會召開會議,否定了教育部改變立場的命令,要求郭秉文照常留任,並先邀請其出國留學接受教育。

1926年5月,他和PaulMonroe在紐約創立了“ChinaInstituteinAmerica”並擔任首任會長。

1931年,郭秉文應孔祥熙邀請回國,出任國民政府工商部國際貿易局局長。

1941三月,郭秉文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財政部常務副部長兼中央同業公會理事長。

1945抗戰勝利,任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副署長兼秘書長。

65438到0947,郭秉文退役去美國生活。

65438年至0957年,郭炳文、、曹、鮑有玉等人在華盛頓特區組織中美文化學會,舉辦學術活動,從事中美文化交流活動,並應邀擔任中華民國在美教育文化事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9年8月29日,郭秉文在美國去世。

人物作品

《中國公共教育體系》(1915,中文版為《中國教育體系史》)。

性格思維

教師任命

郭秉文認為,大學的師資力量是其存在的前提,是其發展的保障。所以他認為辦學的首要任務是聘請優秀的老師,並為此不遺余力。東南大學建校之初,郭秉文廣泛招聘名師,聘請壹流的教授、學者來校任教。他以“和而不同”的人格魅力,為學校積累了強大的師資力量。基本上每個學科都有很多學術水平很優秀的專家學者。為了建設壹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郭炳文非常重視吸引外國學生。留學後,他經常想方設法打聽國內留學生的情況,通過講座、觀察、采訪等方式進行深入調查,並親自走訪國內的優秀留學生,邀請有真才實學的留學生回國後到南師大、東大任教。郭秉文不僅聘請國內著名學者授課、講學,還親自邀請國外世界知名大師授課。

高等教育

郭秉文認為,辦大學要努力做到四個“平衡”,即通才與專才的平衡、科學與人文的平衡、師資與設施的平衡、國內與國際的平衡。

多面手和專業人士之間的平衡

郭秉文認為,大學應該設置多種學科,培養各種類型的人才:“師範學科註重通識教育”,但不忽視應用;“專業課註重專業教育”,但並不忽視基礎。"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但這兩者並沒有完全分開。綜合性大學的好處是通才和專業人才可以互相調劑,這樣通才不會閑著,專業人才不會心胸狹窄。所有的大學生都應該成為誠實、平易近人的創始人才。”郭秉文認為,綜合性大學既可以設置學術學科,也可以設置應用學科,兩者相輔相成。

人文與科學的平衡

人文與科學的平衡,在郭秉文眼裏有兩層意思。首先是辦綜合性大學,要求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並重,兩大學科交叉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復合型人才。比如東大心理學系,既屬於“文理”,又屬於“教育學”;生物系既屬於“文理”,又屬於“農學”,是為了收到人文與科學互相利用優勢,互相吸收長處,互相依托的效果。郭秉文主張教育學要“科學”,強調教育學要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要用科學的方法培養人才。其次,大學既要倡導民族精神,重視民族文化,又要吸收西方文明,重視新的科技知識。通過交流融合,把大學打造成弘揚民族文化的基地、發展科學的重鎮、人文精神和科學新知識的交匯點,進壹步培養既有人文情懷又有科學思維、愛好琴棋書畫、擅長聲光電化的高素質人才。

教師和設備之間的平衡

郭秉文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師的可貴。但在他眼裏,所謂大學者,既是大師,又是建築,那就是他的“師資與設備的平衡”。大師的人格、學識、興趣、風度對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精神和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物資裝備的規劃和努力,是為了改善教學和科研條件,培養各類合格人才。

國內和國際平衡

郭秉文認為,學生只有博采眾家之長,尋求世界知識,才能開闊視野,開闊胸襟,汲取人類無限的知識和智慧。他不僅延長了博士、碩士出國任教的人數,還派教師出國深造。東大每年都會邀請很多國內外知名人士來講課或者講學。當時學校開設的課程和使用的教材幾乎都是以歐美大學為藍本,經歷了壹個引進、消化、轉化、創新的過程。文理各系的學生都可以學習這些前沿學科。

三育並舉

郭秉文執掌東大,貫徹“三育並舉”的辦學宗旨。所謂“三育並舉”,包括三個方面:壹是強健的體魄,二是飽滿的精神,三是德、學、才。“三個教育同時進行”旨在鼓勵學生發展完善的人格,成為負責任的國民。郭秉文堅信:“欲求知於世,必先開闊眼界,開闊胸襟,則愛國之心生起。”在辦學措施上,他提出了“嚴考,寧缺毋濫”的原則,並將心理測驗應用於入學考試。此外,他非常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註重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制力。

師範教育

郭秉文認為,師範生不僅要具備普通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還要註重教材教法的精研和誌向的堅持。在郭秉文看來,學科單壹的師範院校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教師,而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大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因此,郭秉文認為,要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高等師範學校必須並入綜合性大學,師範教育要放在綜合性大學教育的背景下,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因此,他模仿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辦學模式,成立了師範學院,並提出了“師專合壹”的觀點。

郭秉文認為,所有二級以上的教師都必須具備廣博的基礎知識,應該是雙學士、碩士、博士。壹個學科單壹的師範院校,很難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素質。所以在綜合性大學裏,各學科門類齊全,各學科知識互補,是培養師資的理想場所。郭秉文指出,“師範學院是在大學裏辦的,教師的來源不必局限於師範學院。”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經過壹定的教育理論訓練,壹定會成為優秀的教師。

大學自治

郭秉文主張大學自治,主張獨立辦學。學校是教育和學術的神聖殿堂,應該獨立於政黨,不應該與任何政黨糾纏在壹起。“學校是教育學術機構,是培養人才、振興科學的地方。非學者不能擔此重任”,“學者不幹預政治”,“學者不屬於黨”。

郭秉文主張學者治校,發展民主制度。校務要實行責任制和評議制,即壹方面確立校長和總理的壹切職責,另壹方面學校的壹切大政方針都要提交校務委員會會議決定。校務會議相當於學校的立法機構,做出的決議經校長批準後由學校行政部門執行。同時設立各種常設或臨時的專門委員會,把學校的各種事務交給教職員工。經過完善,逐漸形成了校務委員會制、校長制和“三會制”並存的學校治理模式,即校務委員會決定學校的大政方針,校長主管學校事務,理事會、教授會議和行政委員會各司其職,在會議辦公室評議學校的重大問題,在會議辦公室講授全校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行政委員會主管學校行政事務。

郭秉文主張學術自由。在政治思想上,當時學校所在的南京被當局視為異端紅黨,國民黨也處於地下狀態。但東大容納了持各種意見的師生,三民主義、國粹主義、改良主義、自由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和* * *生產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想匯集在壹起,成為自由思想的堡壘。

郭秉文提出“自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主性。自動性,對於在校學生來說,是指學習上的自學和獨立研究,生活上的自立和自理,以及各種學術、文化、體育活動的自行組織和贊助。“自動性”的影響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民主性、現代* * *和國民素養。。

教育撥款

郭炳文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辦學資金,使學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資助。其中,它是學校董事會籌集資金的最重要渠道之壹。他還利用各種機會,或請人來國內講學,或出國留學,積極擴大東南大學的國際影響力,以爭取國外壹些知名人士和機構的援助。郭秉文還模仿美國哈佛大學的辦學方式,鼓勵私人捐款辦學。

教育管理

教育的

在郭秉文看來,教育管理是為了教育。在教育管理的管理職能與教育要求之間,教育要求的達成是第壹位的,而管理職能的履行是從屬的,是為促進教育活動和實現教育目的服務的。教育管理首先是作為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而存在的,是穩定教育教學秩序、服務學生發展的工具。同時,教育管理不僅具有工具價值,還具有本體論價值。具體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本身就是壹種教育力量,應該發揮其正面的教育效果。

公開* * *

郭秉文認為,教育管理應該是公共的,因為教育是具有公共價值的事業。從教育中受益的不僅僅是某個個人、群體或地區,而是整個社會和國家。郭秉文認為,壹個國家應該積極發展面向全體公眾的公共教育體系,而發展公共教育的首要責任在於政府。郭秉文指出,要擺脫普及教育的猶豫,需要有效解決兩大問題:壹是要解決書面語導致的學習難問題;第二,要解決師資培訓和學校建設經費問題。

本地化

郭秉文對西方教育制度有著深刻的理解,從創造美好國家未來的角度出發,他向往西方的公立教育制度。然而,與新文化運動領袖們所提倡的“拋棄傳統,全盤西化”的思想不同,他還具有鮮明的文化自覺意識,強調教育制度的建設必須在世界的目光中保持清醒的本土思維。在他看來,只要把世界眼光和本土思維結合起來,壹方面適當采納歐美制度的長處,另壹方面適當保存和發揚中國的教育,從而迎頭趕上,創造教育和國家的美好未來。

歷史感

郭秉文關註教育制度的歷史沿革,主要不是為了記錄史實,而是為了了解教育的過去,了解當前教育的起源,思考未來教育治理的方向。同時,他也用這種方式提醒教育管理者樹立教育管理的歷史意識。首先,郭秉文認為,現實是歷史的壹部分,是通過歷史壹步步演變的。郭秉文也認為,教育管理很大程度上不是管理問題,而是歷史問題。許多現實的教育管理問題必須回到過去,以了解現實的起源,並找出問題的原因。其次,郭秉文認為,雖然現實是從歷史壹步壹步演變而來的,但今天未必比古代好。再次,郭秉文還強調,時事已經變了,適合古代的不壹定適合今天。他提倡辯證的歷史觀,不迷信“今天贏過去”,也不陷入“復古主義”。

進步分子

郭秉文對教育改革持進步立場。他不是簡單地拒絕或拋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內容,而是在肯定傳統價值的基礎上尋求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在倡導新興教育價值和制度的同時,也關註其局限性、現實適應性和實施條件。因此,學校行政改革絕不能由嚴格強制改為放任自流,只能“循序漸進”。同樣,在當時教育界普遍提倡的“全校精神”和“學生自治”的問題上,郭秉文也主張要慎重,不宜操之過急,也不宜操之過急。

性格評估

“東南大學之父”。(新浪。com)

"郭秉文先生是我們學校最有影響力的校友."(美國伍斯特學院)

郭秉文先生是推動中美教育交流的現代巨人,也是全面研究美國教育的先驅。

“在各國人眼裏,中國人在外交領域只有顧維鈞和施肇基,在教育領域只有郭炳文。”

人物軼事

開放女性禁令

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高校,除了壹些私立大學(包括教會大學)外,大多只招男生不招女生。這種現象在教育史上被稱為“女班”。4月7日,1920,南高決定從1920暑期正式招收女生。考慮到此舉可能遇到的阻力,郭炳文、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等人壹致認為,南北應壹致行動,* * *開放“女禁”。

收女生的消息壹出,朝野壹片嘩然,流言蜚語不堪入耳。就連比較開明的張謇和南高老校長蔣謙也明確表示反對。經過郭秉文、陶行知等人多方解釋,招收女生的入學考試終於如期進行。當時,壹個名叫的女孩,在陳獨秀、張等人的鼓勵下,專程從上海來到南京參加考試。據她回憶,她曾多次在北大和南高之間權衡,最終選擇了學風深厚的南高,因為北大太官僚。高等教育“女性禁令”的打破,促進了教育的民主化,揭開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新的壹頁。

建立東大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正式提出成立東南大學的建議。經過討論,他壹致同意。郭秉文態度堅決,當即組織提案,將我校改為東南大學委員會。經過壹年多的奔走,盡管幾經波折,1921年9月,國立東南大學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長。

經過幾年的發展,國立東南大學的知名度大幅上升。從學科結構來看,覆蓋面全國第壹(北京大學只開設文理、法學,中山大學開設文理、法學、農學)。無論是從師資條件還是學校設施來說,國立東南大學在國內高校中都是壹流的。美國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協會亞洲部主任路萌博士訪問中國各大高校,盛贊“國立東南大學為中國政府建立的第壹所充滿希望的現代高等學府”。

國立東南大學的創辦,是郭秉文辦學生涯中最輝煌的壹頁。正是由於郭炳文在國立東南大學的創建和發展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他被譽為“東南大學之父”。

董事會制度

中國從東南大學引進美國大學模式,郭秉文從壹開始就試圖移植美國大學模式。南高-東大的選課制度、理事會、董事會,處處都有美國大學模式的痕跡。與北大的歐洲大學模式相比,東南大學的美國模式有幾個顯著特點:在學校行政管理上設立董事會;在大學功能定位上,它面向社會,服務社會。

東南大學籌建之初,郭秉文借鑒歐美大學設立董事會尋求社會贊助、協助校務的經驗,著手設立校董會。董事會的職權很大。根據1924正式制定的《國立東南大學董事會通則》,其職權包括:決定學校的大政方針;審查學校預算和決算;選舉教育當局的校長;決定學校部門的增設、撤銷或變更;保管私人捐贈的財產;決定學校的其他重大事項。是全校最高立法和決策機構,地位甚至高於校長。這種領導體制在國立和公立大學中尚屬首次。1921年3月,經教職工大會決議,東南大學董事會成立。

董事會不僅加強了學校與政府、教育和社會的關系,提高了東大的知名度,也為東大解決資金、物資供應、與當地政府的相處等各種具體問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1924年,東大建立生物博物館,其中65438+萬元由校董事會籌集;學校經理穆甌初獨資修建了東大農具研究所的房子,還捐了6.6萬兩銀子幫助東大教師出國深造。

然而,大學董事會制度也帶來了急功近利的問題。1924年3月,東南大學董事會以資金不足為名暫停工程,且事先未與董事茅以升溝通,導致壹波未平壹波又起。1921年,校董事會在未征求業務部主任楊杏佛意見的情況下,決定將業務部遷至上海和暨南大學聯合辦學。楊看到報紙上的新聞,頓時勃然大怒,這也是他和郭秉文矛盾激化的最初原因。

在學校董事會的決定下,哪個系給的錢多,哪個系給的錢少,完全在幕後操作,往往無視教育規律,引起教授們的不滿。致命的是,郭秉文利用了校董事會制度的缺陷,將自己的權力最大化。他任命私人管理人員,並且沒有及時披露他的賬目。他要求會計李忠霞只服從自己,李忠霞卻趁機貪汙。

籌集資金辦學

在東南大學籌建時,他借鑒了哈佛大學維蒂希圖書館和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圖書館的經驗,規定如果有人捐樓,圖書館將以其別稱命名。如果籌集資金建造壹個圖書館,它的名字將被刻在壹塊銅牌上,掛在圖書館的大廳裏。

當時,郭秉文得知,江蘇省原省長春立自殺前曾立下遺囑,將部分遺產捐贈給南開大學建校舍。於是他親自寫信給後任江蘇巡撫齊,勸他在生前捐建東大圖書館,做好事。齊深受感動,以父親的名義捐款654.38+50萬元建圖書館。後來籌集到現金17000余元,圖書2612種,大大改善了東大的學習條件。

中國科學學會

“南高”在世界科學界最典型的表現,大概就是中國科學社的整體存在。中國科學社與南高同年誕生,比南高早兩個月,於1914年6月在美國成立。當時,以任紅娟、楊杏佛、趙元任為首的壹批中國留美學生看到“歐美國家的強大是應用科學發明的結果”,成立了以* * *繪制中國科學發展為宗旨的中國科學社。南高成立時,中國科學社的骨幹成員還在美國留學。因為郭秉文在美國期間廣交朋友,還擔任了中國留美學生聯合會會長。所以在他的號召下,這些人回國的時候,很多人被邀請到南高任教。1918,中國科學社遷回國內,總部設在南京。其主要成員先後申請南高、南高-東大,成為科學社骨幹成員的聚集地。南高在1920改組東大時,文科的梅光迪、陳忠範、唐用彤、陳衡哲、盧誌偉,理科的任紅娟、竺可楨、張,農學的鄒秉文、胡憲,工科的茅以升,商科的,教育的陶行知、,都是中國科學社的社員。

由於南高-東大與中國科學社的密切關系,南高-東大在當時被稱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這種關系也形成了南高-東大“重科學”的特點,迅速成為“中國科學發展的壹大基地”。

易長風暴

東南大學所在的江蘇省,壹直處於直系軍閥的控制之下。1924 12.22北京政府下令討伐齊的直督江蘇,齊被迫退隱上海。

齊的譴責給郭秉文帶來了厄運。作為國立東南大學,2/3的預算由江蘇省承擔,所以郭秉文不得不和齊搞好關系,而齊也確實給了郭秉文支持。這樣,郭與齊的交往就成了黨爭有色眼鏡中對直系軍閥的依附。1925 65438+10月6日,段的北京政府在國務院倉促通過了免去郭秉文國立東南大學校長的決議,教育部發出第壹個批示,第二天在報紙上刊登。

大多數人對郭秉文被免職感到不解,連郭秉文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麽。雖然郭炳文與江蘇省直總督齊關系密切,但為了學校的生存,郭炳文提出的“士不幹預政”、“士不歸黨”的主張是眾所周知的。直到2月初《京華日報》刊登了吳稚暉致邵飄萍的信,大家才知道,原來是吳稚暉、汪精衛、李世曾等國民黨人宣稱郭炳文是“教育界的吳傅沛”,屬於“直系人士”。此時,經過第二次直服戰,直系軍閥已經全部倒臺,於是有人出來抓直系“學”閥,下臺。

說郭秉文是“教育界的吳傅沛”只是壹個借口。真正的原因是郭炳文和身為東大教授的國民黨員楊杏佛之間的矛盾激化。由於為人誠實坦率,經常批評郭秉文的工作,言辭犀利,郭與楊的矛盾日益尖銳。為了防止吳卷土重來,穩定大局,打了勝仗的部首領張和在前線叛逃的原直屬將軍馮玉祥,邀請皖系首領段暫掌京派政權。壹方面請孫中山到北方共商國事。因此,國民黨內的壹些精英,如汪精衛、吳稚暉等人,在這壹時期與段等人交好,他們的話自然很有分量。

郭秉文看到這個消息,就取消了回寧的計劃,發電報給教育部和東大。沒有抱怨,只是告訴學校要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希望教育部盡快讓新校長胡敦福上任,避免“學校停辦,學生退學”。

然而,東南大學已經是壹片嘩然。東大學生自治會隨即發表全體學生宣言,表示強烈反對郭的豁免;東大大部分老師還以全體教職員工的名義打電話給教育部。東大行政委員會馬上打電話給黃炎培和蔣夢麟,要求他們出面維護。

社會上很多知名人士也反對免除郭的職務。前蘇省第壹師範學校校長王朝陽在致電教育界時慷慨陳詞:“董大國校長被無故免職,實在令人震驚。從此,學術界也將卷入政黨的潮流之中。”“敢告全國,* * *表達真相,為學界留下壹行人格,為教育界延伸生機。”當時已辭去東南大學教職的陶行知甚至指出,這是國民黨“實行黨性教育的先行者”。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教育部任命的新任校長胡敦福多次表示不會辭去東大校長壹職。

1925 2月1日,東大董事會再次召開會議,決定否定教育部改變職位的命令,並邀請郭秉文照常赴任,先邀請他出國留學深造。由東大董事會和商大委員會組成臨時委員會,協助兩校行政委員會維持校務。

二月中旬,《民國日報》又刊登了汪精衛回復東大學生的公開信。他在信中說:“郭與齊國()的關系,在齊國未敗時並未隱瞞,即如郭平日、明(汪精衛自稱)所言,亦自稱參與齊國外交機密。”汪精衛的信惹惱了郭秉文,他原本以為“公道自在人心,不必斤斤計較”。他隨即在2月21日發表公開信反駁汪精衛:“文(郭秉文自稱)與足下自1919年同舟赴美後,再未謀面,何至於來?”那麽1919年我們同舟共濟去美國的時候,東大還沒有出生,蘇度是李(純)而不是齊(謝園),那麽他為什麽要參加齊度的密談呢?如果這封信是壹步寫成的,那麽這封信就是空中樓閣,壹步就被盜了。”這封信讓汪精衛對“與自己為友”感到尷尬,同時又有不負責任之嫌,壹落千丈。接著,郭炳文又俘虜了汪精衛的軍隊,不僅讓他難以收場,還讓他幹幹凈凈:“文以為自己平時的個性是第壹步,沒有這回事。“我祈求民國日報刊登的原信能說清楚,好讓我們證明是不是第壹步,以解惑。”結果就沒有了。有資料顯示,汪精衛之所以如此努力地拱郭秉文下臺,其實是想當東南大學校長,後來形勢變化,未能如願。郭秉文也在那個月去世,先是赴美進修,後在英國參加世界教育大會。

然而,郭炳文的突然離開並沒有讓風波平息。3月9日,原本聲稱不上任的胡敦福突然來到東大,到校長辦公室,讓文書人員交出學校印章。正在上課的同學聞訊,壹怒之下,有同學對胡拳打腳踢。3月1925,11,教育部下令撤銷東大董事會。6月19日,東大教授召開緊急校務會議,召集行政政府,退回教育部指令。

1925 4月18日,北京政府仍決定任命胡敦福為總裁,東大之勢再起。胡請求江蘇省政府派警衛保護他,但遭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