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知乎(知識)APP的體驗創新

知乎(知識)APP的體驗創新

話題圍繞知識,尤其是以社區論壇(如知乎)為代表的問答類app在提高用戶參與度方面的問題,以及內容的分類和質量,進行用戶體驗分析和交互設計創新。這個話題的目標用戶標簽是和自己有相同體驗的用戶。

知乎的定義是在線問答社區,但更像是壹個論壇。它的討論話題基本涵蓋了我們能涵蓋的方方面面,緊跟熱點。百度、谷歌等搜索app和網站最大的區別在於,知乎很多用戶不滿足具體問題,用知識尋求答案。他們不僅從論壇獲取知識,還創造和分享內容。要調動用戶的積極性,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專業性。誌趣相投聚集的內容生產者是論壇的核心組成部分,知乎整合了大量的發散性思維而非具體的答案是這款APP的精髓。

個人認為使用知乎的原因有三:壹是有問題需要解答;二是沒有特定目的瀏覽手機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懶得做其他事情;第三,對某個領域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想找誌同道合的用戶壹起探討,擴大朋友圈。

(第三個已經有同學分析過了,0.0就不細說了。)

場景壹:當某件事不確定的時候,去百度搜索答案。面對質量參差不齊的海量頁面,用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篩選和報價。有條件的話可以去找相關人士求助。

場景二:玩手機遊戲,打獵,使用社交應用或音樂相關的放松應用。?

省略三個場景,都是略0.0。

場景壹:把知乎當做百度的優化版,只是壹個工具。。

場景二:以我自己為例。很多用戶在對具體問題不感興趣的時候會訪問知乎。這是因為放學或工作後的放松活動,如旅行和玩遊戲,會讓人產生負罪感。(也就是因為平庸而浪費時間的空虛)

拿起手機瀏覽知乎的信息,比業余時間看書學習更有趣更輕松,可以獲取大量信息,滿足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欲望和好奇心。

同時,很多話題也因為知乎“高端專業人才庫”的標簽而少了娛樂性。拿著手機幾個小時,也會給人壹種“我收獲了很多知識,這段時間沒有浪費”的成就感。

除了壹般的內容搜索模式,知乎還可以為想在閑暇時間低強度了解不同領域知識的用戶增加“探索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將會有壹系列可以過濾的主題。例如,今天感興趣的三個領域是“與實體遊戲制作相關的舞蹈”。系統只會根據關鍵詞輸出這些區域的內容,並提醒用戶設置壹個瀏覽時限,然後提醒用戶結束瀏覽。瀏覽結束後,會自動彈出備忘錄界面供用戶總結自己的瀏覽收獲和理解,讓用戶在限定學習強度、明確收獲的前提下,自豪感和成就感帶給他們極大的正面感受。鼓勵大量不生產內容的用戶成為更有價值的內容創作者。

備忘錄也可以分享到相關領域的備忘錄收藏和個人介紹界面,可以選擇是否讓同樣對這些領域感興趣的用戶看到。這可以幫助人們更精準地找到誌同道合、相似的用戶,強化他們對平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強化了他們的社交屬性。

(1)搜索回答場景:遇到問題,百度等搜索引擎無法提供專業生動的結果時。像知乎這樣的優質討論者聚集的平臺,才會顯示出價值。

出現頻率:高,重要。情感體驗:知乎需要回答的問題往往比較重要,生存體驗高,好奇體驗高,興趣體驗壹般(搜索範圍界定)。

(2)瀏覽場景:這部分有大量用戶(經常無聊到壹天之內刷知乎的評論),但問題是這些用戶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但基本上沒有產生任何內容。喜歡,謝謝收藏三聯,可能是難得的操作。這麽大的群體除了提供流量之外壹文不值,問題是參與度極低。

?出現頻率:高,重要。好奇心體驗高,成就體驗壹般,自我體驗和影響體驗中的情感體驗壹般。

(3)社交場景:其他同學都說過,0.0就不重復了。

根據情緒體驗的分類,逐壹檢查現有app的情緒體驗,從發生頻率、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喚醒水平等方面,查找情緒體驗的不足。

(1)生存經驗:壹般

遇到問題的第壹反應是搜索引擎,而知乎搜索只會在遇到被廣泛傳播/討論的事件時偶爾使用。

(2)好奇體驗:較高。

當妳想知道很多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時,妳會很好奇。比如經歷過XXX,或者對XXX感興趣,就會希望看到別人回答“XXX是壹種怎樣的體驗”。

(3)成就經歷:壹般

回答問題時的成就感取決於被批準收藏的數量。但暫時無法量化學習場景中知識的吸收情況。

(4)興趣體驗:高。

感興趣的話題壹上來,我就有,在知乎上推薦很多話題,我就更有興趣了。

(5)自我體驗(自信、自尊、自豪、自愛):壹般。

自我體驗大部分來自公開課,抵得上幾個函數。很多知乎用戶應該沒有機會使用這些功能0.0。

(6)依戀體驗:高

相信知乎的優秀回答會被經常使用。

(7)歸因經驗:壹般

作為世界之窗,我沒有過任何社交活動,也沒有在網上接觸過其他用戶。。。。。。。)

(8)影響體驗:壹般

僅在演講時出現。

(9)審美體驗:壹般

只有遇到藝術討論的時候才會出現。

(10)道德體驗(欣賞、榮譽、快樂):低。

只有在遇到特定領域的問題時才會出現。

(11)理性體驗:較高。

它將參與瀏覽討論和發表評論。攝取知識和信息後,會根據自己的判斷有選擇地進行評價和吸收。

(1)成就與自我體驗:沒有明確的目的,知乎的推薦隨意性很大。本質是放松的用戶容易陷入信息密度低、價值低的問題。這時候的知乎和壹般的花邊新聞APP沒有太大區別。在短暫的好奇和滿足之後,用戶還是會陷入自責,幾乎沒有成就體驗和自我體驗等正面情緒。隨著負面情緒的逐漸積累,用戶對“沒事幹,刷刷知乎”的興趣會大大降低。瀏覽結束後,會自動彈出備忘錄界面供用戶總結自己的瀏覽收獲和理解,讓用戶在限定學習強度、明確收獲的前提下,自豪感和成就感帶給他們極大的正面感受。

(2)興趣體驗:為想在閑暇時間低強度了解不同領域知識的用戶增加壹種“探索模式”。預先限定瀏覽範圍,系統根據輸入的關鍵詞只輸出特定領域的內容,並提醒用戶設定瀏覽時限,然後提醒用戶結束瀏覽,營造壹種“不滿足”的情緒。而且探索模式下的內容不是算法推薦的,可以保證推送的內容在感興趣的領域。

(3)社交體驗:備忘錄可以分享到相關領域的備忘錄收藏和個人介紹界面,同樣對這些領域感興趣的用戶可以選擇是否查看。這可以幫助人們更精準地找到誌同道合、相似的用戶,強化他們對平臺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強化了他們的社交屬性。同時根據關註的領域和演講的內容,以數據的形式保存不同用戶的喜好。當其他用戶想了解對方的想法時,就會有基於數據生成的“匹配度”作為參考。

(作為額外的補充,社交體驗和成就感體驗的實現方式可以考慮引入“書櫃”模式,將過去學到的知識以書籍的形式存儲,壹本書壹個領域,壹本書壹個世界,並可以細分構建整個用戶的知識成就樹。)

在線問答(論壇)App的活動場景很多。比如搜題,查時事熱點,求教他人,整理自己的知識,分享自己的知識,把知識變成財富,找到誌同道合的用戶。下面將從看、聊、學、寫、玩六個方面對活動進行分析,分析動機和情感體驗。

(1)問題搜索(看,學):妳可能因工作或個人需要有疑問,去知乎搜索答案。會涉及大量的瀏覽和學習吸收。

動機:因為自己的工作或者興趣。

期待:主要是生存體驗和成就體驗。

(2)查時事熱點(邊看邊玩):閑暇時不想打遊戲看電影,拿起手機“緊跟時代潮流”,也是壹種放松方式。

動機:拿起手機瀏覽知乎的信息,比業余時間看書學習更有趣,更輕松,可以獲取大量信息,滿足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欲望和好奇心。

期望:有好奇的經歷,有趣的經歷。

(3)求教(寫作和學習):我想知道的問題還沒有提出來,所以在論壇上發帖求助/私聊。這是論壇中最常見的場景之壹。

動機:因為個人興趣或者生活需要,渴望了解壹個問題。

期望:興趣體驗和成就體驗。

(4)分享自己的知識(閱讀、寫作、聊天):瀏覽已有答案後不滿意/想分享自己的建議和看法是常見的情況。

動機:獲得認可,並在其中幫助他人。

期望:自我價值的體現,成就的體驗。

(5)整理自己的知識(閱讀、寫作、學習):看到好的答案(文章)後,壹時還不能完全消化,知道以後會再瀏覽這些答案。會把它們放進包裏(收藏夾)。

動機:我有收藏=我學過心理學,我保存了再次使用時需要尋找的問題。通過梳理自己的知識,可以得到進壹步的提升。

期望:成就體驗和自我體驗。

(1)把知識變成財富(寫作):我是某個領域(問題)的巨頭,我利用功能付費回答或者以開設網絡公開課的形式獲得收益。相對於用戶基數來說,這樣的大佬並不多見。

動機:同甘共苦,用知識換財富。也是整理自己收獲的方式之壹。

期望:有生存經驗和成就經驗。

(2)尋找誌同道合的用戶(邊看邊玩):我因為壹個問題的答案,找到了壹個很對胃口的用戶,思考。妳也可能是在壹個小領域,想找更多的人。

動機:找,找,找朋友,找壹個。......

期望:有親和力,有歸屬感的體驗。

在分析了用戶的活動後,APP中值得創新的主要活動有:

1.分享自己的知識(閱讀、寫作、聊天),體驗的目標是達到體驗。

2.梳理妳的知識(閱讀、寫作、學習),體驗目標是成就體驗和興趣體驗。

3.找到誌同道合的用戶(邊看邊玩),體驗目標是親和體驗。

1.成就體驗

(1)自我實現模式: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提供高質量的答案或其他類型的自我實現。

常見的生活情境:展示自己學到的東西,回答別人的難題。

原因分析:自身價值的體現是成就感的本質。當人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解決難題時,比單純解決自己的問題獲得了更強的成就感。

具體函數假設:1。在軟件教程上做壹些優化,比如通過對題目難度的篩選,先推送難度較小且貼合新用戶擅長領域的題目,引導新手用戶循序漸進地完成第壹次知識展示。

1.成就體驗

(1)“備忘錄”排序模式:即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的備忘錄整理出瑣碎的多字段;壹小塊知識。

常見的生活情況:同時面對壹大堆復雜的事務,完成這些事情的規劃會很有成就感。

原因分析:完成某件事不壹定是具體的任務。把大量同時發生的交易按順序排列,說明壹個人對事件的控制能力提高了。這是壹個更高層次的成就。如果軟件能讓用戶完成這個過程就太好了。

具體功能設想:在“書櫃”中的“備忘錄”中加入整理任務(功能),比如按照重要性、興趣等多重標準整理已學或待學的知識。(如果界面能生動就更好了。)

2.興趣體驗

(1)“書櫃”的完美模式:讓用戶在使用軟件的過程中直觀地看到自己學到了哪些領域知識,並能直觀地判斷程度,從而產生興趣。

常見生活場景:閑暇時看了很多書或小說,過了壹段時間,發現壹無所獲。不會有繼續讀書的想法。

原因分析:用戶在使用論壇軟件時可能已經了解了很多領域的問題,但由於不清楚自己對這些零散知識的掌握程度,很難對潛在領域的高契合度知識產生興趣。草草看了壹眼,就忘了瀏覽這些文字。

具體功能假設:在“書櫃”頁面,統計用戶瀏覽過的所有文章(不包括直接劃過的),統計用戶在各自領域的知識水平,壹般統計用戶在某個領域進步了多少(壹個領域壹本書,在書的封面寫上進步的百分比)。閱讀知識水平高的文章,可以大大增加進步的百分比。閱讀知識水平低但數量多的文章也能促進百分比。(可能用戶在不知不覺中在某個領域進步了很多)

1.親和體驗

(1)助人模式:讓第壹次(剛開始)使用軟件的用戶更容易得到問題的答案。並找到誌同道合的前輩。

?常見生活情況:初來乍到壹個小說領域,人生地不熟,希望找個大哥區。遇到問題有人幫妳出主意,很溫暖。

原因分析:問題太偏,或者沒有營養,會直接導致問題被忽略。潛在回答者可能收不到熱度低的問題推送(新手用戶沒有粉絲,推送問題的優先級很低,往往問不出高層次的問題),所以考慮改變老用戶發現問題的方式。

具體功能假設:可以增加特殊字段,收集新人提出的問題。新用戶在這裏提問可以獲得高推送優先級。老用戶如果參與回復或給新用戶修改問題的建議,將獲得獎勵。

1.App名稱:知乎App

概念解釋:“書櫃”是指壹個新構思的功能頁面,通過它擴展所有與梳理知識、確認收獲相關的功能。

“知乎”是壹個在線問答社區,連接各行各業的用戶。用戶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觀點,為中文互聯網提供各種信息。

活動定義:為想在業余時間提升自己的用戶提供壹個清晰簡單的學習方式,發現更多可能感興趣的領域。

2.用戶角色卡:知識愛好者渴望通過學習平臺提升自己。有求知欲,但可能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很容易被大量未經過濾的信息/問題誤導,莫名其妙的浪費時間。

3.“梳理”模塊的思路:通過備忘錄/書櫃,生動展示自己的經歷,回顧自己的收獲,同時可以根據重要性、興趣等標準選擇梳理知識體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踏入更多自己應該感興趣的領域。

體驗目標:引導用戶激發成就體驗和興趣體驗。

4.“助人”模塊的思路:在新用戶區塊,邀請老用戶(有知乎的貨幣獎勵)回答問題。為了提高效率,可以選擇“太久不看”的策略,比如用壹張圖展示新人問題的最高贊評論,回復評論等最直觀的信息,然後選擇是否可以幫助和繼續關註壹個新人建立朋友關系。

體驗目標:盡量啟發用戶實現體驗和親和體驗。

5.“江湖初心”模塊的設想:提問方面,該模塊內置新人專用提問區,由知乎負責指導或聘請相關領域的“強人”(老用戶、專家用戶)回答問題。如果不知道該問什麽,系統可以顯示其他新用戶提出的問題作為參考。在回答方面,對於新註冊的用戶(包括回答評論較少、使用較少的新手),通過後臺篩選出熱門度高、門檻適中的領域話題,讓他們回答壹些簡單的問題,更快產生成就感,更多地使用軟件。

體驗目標:提高用戶的成就體驗。

圍繞體驗創新的理念,重構活動情境,利用壹切有利因素,避免消極因素,通過故事講述。

情感體驗目標:興趣體驗、成就體驗、親和體驗。

(1)備忘錄分享主要流程:打開App,從我的個人中心進入書櫃頁面。點開掛在書櫃頂上的備忘錄,修改後感覺很滿意。很想分享給別人,得到欣賞。於是點擊右上角的上傳,向系統申請,將申請推送給其他用戶(用戶特征可以篩選)。並將備忘錄的可見範圍調整到該頁面上的每個人。

文字交互流程及對象:App打開>點擊個人中心>進入書櫃頁面>點擊備忘錄查看備忘錄內容並做壹些修改>點擊右上角上傳>在上傳頁面設置推送範圍>設置>調整備忘錄為所有人可見。

(2)總結子流程:打開App,從我的個人中心進入書櫃頁面。所有閱讀過的文章都已經按照壹個領域和壹本書的風格自動分類到書櫃的各個層次。書櫃最上面的架子上掛著壹張備忘錄,裏面有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讀完備忘錄後,返回書櫃頁面。發現現有的書籍整理方式不合我意,於是開始長時間按書來設置,重新整理。我意識到我在某些領域的知識相當薄弱(百分比很低),所以我需要學習更多,開始搜索和閱讀。

文字交互流程及對象:App打開>點擊個人中心>進入書櫃頁面>點擊備忘錄查看備忘錄內容>返回書櫃頁面(發現系統排序不好) >長按設置(重新排序) >查找薄弱區域,搜索相關文章。

(1)新人註冊主要流程:打開App,帶著對新人都是什麽樣的好奇,點開了新用戶塊,選擇了老用戶。系統立馬給我推了很多急需解決的小問題(新手擋,懂,這些問題都是以壹個問題壹張圖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經過篩選,我發現了壹個我很感興趣的新用戶的問題。評論和喜歡的數量不是很高,但這並不重要。我來回答妳的問題。(知乎,點擊獲取√,可以去看直播。)

文字交互流程及對象:App打開>點擊新用戶區塊>點擊“老用戶”選項>瀏覽系統推送的壹系列問題歸納圖>點擊興趣圖>開始寫答案>自動獲得知乎幫助新人的獎勵。

(1)總結主要流程:打開App。作為壹個萌芽的新用戶,自然選擇首頁頂部標簽上的“萌芽新用戶”。系統馬上提示,有很多大腕準備回答我們的問題,但暫時沒什麽好問的。。但是,在頁面刷新中存在很多問題。點進去看看(都是最近很火的,對專業知識要求不是很高,但是涉及人群比較廣,根據用戶填寫的興趣領域推送)。我可以回答他們,去吧!(知乎得到,只是不多)

文字互動流程及對象:App打開>點擊新用戶區塊>點擊“新用戶”選項>發現很多問題(熱度高、難度低、覆蓋面廣、興趣大) >點擊進入細看>回答

用文字和圖表表達功能結構

底層模塊概述:首頁,想法,大學,通知,我的。

1.首頁:關註、推薦、熱榜、視頻、新用戶

1.1關註:顯示單獨關註的人最近的回答。

1.2推薦:系統根據瀏覽記錄自動推送。

1.3熱門榜:列出最熱門的話題。

1.4視頻:篩選出的有視頻內容的答案。

1.5新用戶:可以選擇自己的身份,勾勒問題,幫助新人快速融入。

2.想法:(也就是微博和朋友圈0.0)

3.大學:(類似網易雲課堂)

4.通知:私信,各種系統通知。

5.我的:個人書櫃、瀏覽記錄、我的收藏、系統設置、反饋和幫助。

5.1個人書櫃:以書的形式瀏覽的文章的大總結,由系統整理,包含備忘錄。

5.1.1備忘錄:記錄自己的收獲,上傳分享,擴大朋友圈。

5.2省略

5.3我的收藏:收藏答案、話題、專欄等。

5.4省略

5.5省略

內容:第壹次,壹個專業課編碼了這麽多單詞,把他的“心路歷程”從頭到尾按照清晰的邏輯順序排列。在分析和拆解APP的過程中,無論是找到它的核心思想,還是思考它的目標情感,無論是思考後的用戶體驗/場景設計,還是用簡潔的句子描述想法,都是聞所未聞,受益匪淺。(我明白了,我會多嘗試)

形式上:最舒適輕松的課堂氛圍,讓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合理安排每個階段的指標。同時,老師鼓勵學生上臺講解,進壹步梳理自己的思路,並給予親切耐心的指導。真的很感謝於老師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