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魯迅的奮鬥目標和奮鬥過程

魯迅的奮鬥目標和奮鬥過程

魯迅是周樹人在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因為影響力越來越大,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881出生於9月25日。出生在壹個破敗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到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赴日留學,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員,在北京大學和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18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以“魯迅”筆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1918至1926期間,先後創作出版小說集《吶喊》、《流浪》、《隨筆》、《墳墓》、《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散文詩集》、《散文集》、《晨花夕拾》。其中,發表於192112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南下廈門大學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開始和他的學生許廣平壹起生活。1929,兒子周海嬰出生了。1930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同盟、中國左翼作家同盟、中國民權保護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到1936,創作了《歷史小說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雜文,被收錄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強北動員》、《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等。魯迅的壹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全國新報副刊(B)》、《芒源》、《語絲》、《奔跑》、《萌芽》、《翻譯》等文學期刊主編;對青年作者的熱情關懷和積極培養;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引進國內外名畫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獻,編著《中國小說史略》、《中國文學史大綱》,整理《姬》,編著《會稽縣舊書雜記》、勾古小說、唐宋傳奇、舊小說筆記等等。

1936 65438+10月19,魯迅在上海逝世。成千上萬的普通民眾自動前來為他送行,他的靈柩上覆蓋著寫有“國魂”字樣的橫幅。安葬在虹橋國際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安葬在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詞。

《魯迅全集》(20卷)1938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魯迅作品的譯著已編成《魯迅全集》(10卷)、《魯迅譯著》(10卷)、《魯迅日記》(2卷)、《魯迅家書》,魯迅主編的各種古籍陸續再版。1981年,《魯迅全集》(十六卷)出版。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相繼建立了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魯迅的幾十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已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等50多種語言。,並在全世界擁有廣泛的受眾。魯迅曾經因為母親的安排和朱安結婚,但是朱安長得醜,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壹種看不起離婚婦女的風氣。魯迅心地善良,不希望朱安淪落到這種地步,只好以借職為由離開了朱安,後來又娶了許廣平,生下了迎海。朱安壹生沒有和魯迅發生過性關系,所以不能生孩子。魯迅死後,朱安是為他守靈的,但朱安死後,沒有人在她身邊。朱安壹生總是郁郁寡歡。

回應者:北極星幻影-見習魔術師二級2009-9-10 18:24

讓我評論壹下> & gt相關內容

急需魯迅簡介20 2009-9-8

魯迅的壹些語速2009-9-7引言62

魯迅簡介12 2009-7-31

魯迅簡介100 2009年6月24日

魯迅簡介-生活51 2009-4-2

更多相關問題> & gt

觀同題:魯迅簡介

其他答案*** 3

魯迅(1881 . 9 . 25 ~ 1936.10.19)原名周章壽,後改名周樹人。中國是現代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人們稱之為“思考文教”。光緒八月初三(1881九月二十五日)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長坊口,祖籍河南汝南縣。小時候享受少爺的生活,家裏漸漸沒落,壹貧如洗。青年時代受到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赴日本公費留學。他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來因為戰爭上升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見《吶喊》序言)。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1918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7與許廣平女士結婚,生下壹男,名為周海嬰。1936 10 6月19在上海病逝。其作品被收入《魯迅全集》、《他的作品》、《魯迅書信集》,各種由魯迅編輯修訂的古籍被重印。後來在1981出版了《魯迅全集》(* * *十六卷)。2005年,《魯迅全集》(十八卷)出版。他的作品主要是小說和散文,其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最為著名。魯迅的幾十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祝福》、《阿q正傳》、《藥》等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他的作品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包括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和阿拉伯語,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受眾。

這也是我寫的。

受訪者:魅力PK天使-實習生壹級2009-9-10 18:24

魯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九月二十五日-1936 10十月19)是中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之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章壽,字玉山。母親魯瑞和父親周伯宜。後改名育才,1898赴寧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是老三(風箏裏的弟弟)。“魯迅”是他在1918為《新青年》寫作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成為世界上最受尊崇的筆名。魯迅是中國現代最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壹。

魯迅是周樹人在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因為影響力越來越大,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881出生於9月25日。出生在壹個破敗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到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赴日留學,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員,在北京大學和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18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以“魯迅”筆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1918至1926期間,先後創作出版小說集《吶喊》、《流浪》、《隨筆》、《墳墓》、《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散文詩集》、《散文集》、《晨花夕拾》。其中,發表於192112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南下廈門大學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開始和他的學生許廣平壹起生活。1929,兒子周海嬰出生了。1930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同盟、中國左翼作家同盟、中國民權保護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到1936,創作了《歷史小說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雜文,被收錄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強北動員》、《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等。魯迅的壹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全國新報副刊(B)》、《芒源》、《語絲》、《奔跑》、《萌芽》、《翻譯》等文學期刊主編;對青年作者的熱情關懷和積極培養;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引進國內外名畫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獻,編著《中國小說史略》、《中國文學史大綱》,整理《姬》,編著《會稽縣舊書雜記》、勾古小說、唐宋傳奇、舊小說筆記等等。

1936 65438+10月19,魯迅在上海逝世。成千上萬的普通民眾自動前來為他送行,他的靈柩上覆蓋著寫有“國魂”字樣的橫幅。安葬在虹橋國際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安葬在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詞。

《魯迅全集》(20卷)1938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魯迅作品的譯著已編成《魯迅全集》(10卷)、《魯迅譯著》(10卷)、《魯迅日記》(2卷)、《魯迅家書》,魯迅主編的各種古籍陸續再版。1981年,《魯迅全集》(十六卷)出版。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相繼建立了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魯迅的幾十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已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等50多種語言。,並在全世界擁有廣泛的受眾。魯迅曾經因為母親的安排和朱安結婚,但是朱安長得醜,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壹種看不起離婚婦女的風氣。魯迅心地善良,不希望朱安淪落到這種地步,只好以借職為由離開了朱安,後來又娶了許廣平,生下了迎海。朱安壹生沒有和魯迅發生過性關系,所以不能生孩子。魯迅死後,朱安是為他守靈的,但朱安死後,沒有人在她身邊。朱安壹生總是郁郁寡歡。

生活與創造

魯迅於1881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但在13歲時,他在北京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獄。此後,父親長期患病,最終去世,家道迅速衰敗。家庭變故對青年魯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家裏的長子,有壹個孤弱的天下母親和壹個年幼柔弱的弟妹。他必須和母親壹起承擔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結束了,他過早地經歷了生活的艱辛和世事的變遷。他經常拿著醫生給父親開的處方去藥店拿藥,拿著東西去當鋪賣。以前他家境殷實的時候,周圍的人都羨慕地看著他這個小“紈絝子弟”。他的話語中包含著善意,他的眼神裏流露出溫柔。但是現在家裏窮了,周圍人的態度都變了:言語冰冷,眼神冰冷,臉上壹副不屑的表情。周圍人態度的變化給魯迅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他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使他感到當時的中國缺乏人與人之間真誠的同情和愛。人們以勢利的態度對待人和事:對有錢有勢的人是壹種態度,對貧窮無能的人是另壹種態度。許多年以後,魯迅十分痛心地說:“誰從小康之家落到了貧困的境地?我以為,在這條路上,我們大概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吶喊》簡介)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生活經歷,也讓魯迅從少年時代就開始親近下層社會。他的奶奶住在農村,這讓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尤其是他爺爺入獄前後,他不得不投靠農村的親戚,長期住在農村。在那裏,他和鄉下的孩子們成了朋友,和他們壹起玩,壹起劃船,壹起看電影,有時還會“偷”豆子,在他們的地裏煮。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恨,只有相互的關心和愛護。魯迅把他和農村孩子的簡單、自然、真摯、樸素的關系,記為壹生中最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當時壹般的讀書人走三條路:壹條是讀書做官。通過科舉,可以升官,可以發財,個人身價百倍,家世也是世人羨慕的。這被認為是學者的“正道”。那些不是官員的人,也可以是某個官僚的“幕僚”,為這個官僚出謀劃策,為效能奔走,接受這個官僚的饋贈。有了這個官僚的權力,我也有了權力。這是當時學者經常走的第二條路。如果前兩條路都走不通,妳還可以下海經商。雖然這在當時是被官僚鄙視的,但是妳可以發大財,不至於淪落到被侮辱被損害的社會底層。魯迅走了另壹條當時最被人鄙視的路:進“洋學堂”。在當時的中國,這被普遍認為是“賣魂給洋鬼子”的卑劣活動。1898年,18歲的魯迅離開家鄉,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後又轉學到南京路礦學堂,目的是去“異地”尋找“他人”。這兩所學校是當時洋務派為了充實強兵而開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傳授自然科學知識,這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是前所未有的。課後,魯迅還閱讀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大大開闊了他的文化視野。尤其是嚴復對英國人赫胥黎《天演論》的翻譯,給了魯迅深刻的影響。《進化論》是壹本介紹達爾文進化論的書,讓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壹個人、壹個民族要生存發展,必須要有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被命運擺布,不能被強者欺負。

魯迅的生活與創作魯迅是壹個求知欲很強的人。在南京路礦學校學習期間,他的學習成績壹直很優秀,這讓他在畢業後有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前往日本,開始在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來進入仙臺醫學院。他選擇學醫是為了治療像他父親壹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嘲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日本人是通過西醫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價值和意義的,魯迅也想通過醫學來啟發中國人的意識。但他的夢想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擊碎了。當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強大,但日本軍國主義的勢力也在同時發展。在日本,作為壹個弱國的公民,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眼裏,全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解剖考了59分,所以懷疑解剖老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他了。這讓魯迅深感作為壹個弱國的悲哀。有壹次,在課前的壹次幻燈展示中,魯迅看到壹個中國人被日軍抓去斬首,而壹群中國人站在壹旁看熱鬧。魯迅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這讓他意識到,精神麻木比身體虛弱更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擁有眾多強國的近代世界的悲慘命運,首先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精神的首先是文學藝術,於是魯迅離開仙臺醫學院,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和朋友討論最多的是中國的國民性:理想的人性是什麽?中國的國民性最缺什麽?其根本原因是什麽?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經歷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為他後來成為文學家、思想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礎。當時,他和二哥周作人翻譯了兩卷外國小說,發表了《科學史教學》、《文化偏離論》、《摩羅詩論》等壹系列重要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建國”必須先“立人”的重要思想,並熱情地號召“精神世界中以反抗為目的,以行動為目標的勇士”。

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對當代世界文化的發展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了更實際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他獨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魯迅並不是壹個“振臂高呼”的英雄,他的思想感情不僅當時的大多數日本人無法理解,也很難在留日學生中得到廣泛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幾十本,他組織的文學雜誌也因為缺乏資金而無法出版。計劃生育的困難迫使魯迅回國找工作。65438年至0909年,從日本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師範學校(現杭州高級中學)、紹興附中任教。這壹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度消沈的時期。1911的辛亥革命也讓他興奮了壹陣子,但隨後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醜劇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停滯落後的現實狀況和受西方帝國主義欺淩的歷史命運。社會的迷茫,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讓魯迅感到壓抑和苦悶。這時候的生活就像壹杯苦酒,喝在肚子裏,苦在心裏。想吐又舍不得。但也正因為如此,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他被壓抑的思想感情通過文學作品如熔巖般猛烈爆發。當時他已經在教育部工作,隨教育部搬到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標誌著中國小說的發展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時代。這部小說集中體現了魯迅從小到大的全部痛苦人生經歷和對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考。它通過壹個瘋子的口,痛斥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歷史是壹部“吃人”的歷史,向停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從來沒有這樣過吧?”嚴厲質問,大喊:“救救孩子!”可以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是壹場反對傳統封建專制文化的運動,是壹份呼籲重建中國現代新文化的宣言。它用被侮辱、被損害的中華民族的尖銳聲音,宣告了中華民族重新崛起於全世界的意誌和信念。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幾篇短篇小說,後來又編成了《吶喊》、《仿徨》兩部短篇小說集,分別發表在1923和1926上。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中國的小說,只有到了魯迅的地方,才聚焦到社會底層這個更廣闊的題材領域,描寫這些底層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狀態。這與魯迅的創作目的是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材料多取自病態社會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疾病的苦難,引起治療的註意。”(如何用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開始壹部小說?)這種表達和改善生活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了孔乙己、花老栓、單思思、阿q、、祥林嫂、艾谷等壹些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們給他們的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無情。這樣的社會是正常的社會嗎?這種人際關系合理嗎?最讓我們難過的是,他們生活在壹個無愛的世界裏,被生活折磨。但他們也缺乏對彼此真誠的同情。他們對自己同類的悲慘命運采取旁觀甚至欣賞的冷漠態度,在被比自己弱小的欺淩者壓迫欺淩時發泄被壓抑的怨恨。在孔乙己,有惡意嘲諷孔乙己的短袖客;《阿q正傳》裏,別人欺負阿q,而阿q欺負壹個比自己弱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作為壹個有趣的故事來欣賞...這壹切都讓人感到壹股寒意。這是壹個多麽無情的世界啊!這是多麽扭曲的人生啊!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是愛他們的,但他希望他們認識到,他們可以自強自立,昂首挺胸,為自己的幸福未來而奮鬥。

除了社會底層人物,魯迅還塑造了壹些新覺醒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需求,有改善社會的美好願望,對人對己有真摯的感情,有真摯的愛情,但當時的社會是容不得他們的。“瘋子”詛咒食人現象,希望每個人都成為“非食人者”,成為“真正的人”,周圍的人都把他當成瘋子,想趕快擺脫他(《狂人日記》);於霞為社會而死。喝茶的人稱他為“瘋子”,而華老栓則用他的血治好了兒子的病(藥)。魏關心中國社會,但社會迫害他。當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的時候,周圍的人都來巴結他(孤獨的人)。《在酒樓上》中的呂,以及《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為社會和自己進行了追求和奮鬥,但在停滯落後的中國社會中,他們都經歷了悲慘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當時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進步而奮鬥。

魯迅對社會上的兩種人有著深惡痛絕的態度,那就是權貴和偽君子。《孔乙己》中的丁,《阿q正傳》中的趙爺爺,《祝福》中的陸思大師,《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偉人,都是這種厲害人物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有實力的,但他們並沒有真正關心別人的命運,對社會進步也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裏的四明和高裏的高都是偽君子和偽君子。他們聲稱關心社會道德,但實際上他們都是不道德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從何而來?來自於他對人和人生的細致描寫,對人內心微妙心理的精辟描寫。這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讀魯迅的小說,總有壹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我們總能在這樣壹個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中,註意到我們平時不會註意到的特征,感知到我們平時不會註意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精辟的心理刻畫,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才具有了越久越醇厚的特點。在青春裏,我們涉世未深,沒有更多的個人生活體驗。魯迅的小說是整體進入我們的感官世界的,但我們無法充分感受到隱藏在我們感受到的人物和畫面中的內涵有多麽豐富。隨著我們社會閱歷的增加,生活閱歷的加深,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會不斷從中萌芽。為了揭示不同生活場景的不同含義和不同人物的命運,魯迅小說的結構是多變的,幾乎壹種風格壹種寫法。《狂人日記》不同於《阿q正傳》,孔乙己不同於《白光》,故鄉不同於《祝福》,孤獨的人不同於《傷逝》。不僅結構風格不同,音高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麽的簡單冰冷,而《傷逝》是那麽的曲折深刻。魯迅的小說是小說加詩,意境深沈,外冷內熱,運用民族語言的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魯迅在創作《吶喊》、《仿徨》的同時,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發布於1928,後者發布於1927。如果說《吶喊》、《仿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嚴峻寫照,意在警醒沈睡的人們,那麽《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暖的回憶,是對滋養他生命的人和事的深深懷念。小時候,保姆的母親藤野先生在壹個被歧視的環境裏給了他真誠的關懷,生活坎坷、孤傲不羈的老朋友範愛農給了他充滿無限樂趣的“百草園”,還有吸引他好奇心的民間戲劇、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些,在這個險惡的世界背景下,都透露出明亮的色彩和溫暖,滋養了魯迅的壹生。這些散文集抒情、敘事、議論於壹體,時而像平靜的港灣,時而像翻滾的大海,時而像奔騰的河流,時而像蜿蜒的小溪,集中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與《朝花夕拾》中清晰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呈現出壹種空靈奇幻的意境。它們就像壹團團的情感雲朵,在空中旋轉漂浮,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心的苦悶幻化為夢境,幻化為超越的想象,使《野草》成為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壹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全在《野草》裏。”魯迅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體驗和最神秘的哲學感悟都是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的。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