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急求中國近代留學史論文

急求中國近代留學史論文

1.晚清留學教育(1872 ~ 1911年)

1872年,清政府首批30名留美幼童從上海起航赴美,拉開了中國近代留學史的序幕。此前,容閎、黃寬、黃生三位青年在傳教士的指導下於1847年赴美留學,被視為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開端。但容閎等人在美國的學習主要是小範圍的個人行為,而不是有組織的政府行為。

中國近代留學生派遣和教育的興起,是在中西巨大差距下開始的。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在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在國家和社會的雙重危機下,壹些有識之士開始“睜著眼睛看世界”。魏源在介紹西方社會、總結鴉片戰爭經驗教訓的《海圖冊》壹書中,呼籲“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個命題是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前奏。

1.晚清主要的留學教育運動

清末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留學運動有:派遣幼童赴美留學、派遣留學生赴歐洲留學、派遣留學生赴日本留學、派遣留學生赴美留學專項經費等。

1854年,作為第壹個從“美國第壹大學”(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人,容閎從紐約啟程回國。他回國後,始終堅持“讓留守者享受同等福利,在中國灌輸西學,使中國日益富強文明”的教育理想[1],促進了美國幼兒留學計劃的形成。1870年,容閎通過丁日昌向洋務運動領袖曾國藩提出了派遣留學生赴美留學的計劃。曾國藩當即同意,次年與李鴻章聯名上奏清廷,獲準。1872年8月,第壹批30名留美幼童在留學生監督懲戒處處長陳蘭彬和江蘇候補研究員洪榕的帶領下赴美留學。此後三年,每年都有幼童按計劃被送往美國留學,這四批幼童***120人成為近代中國第壹代公派留學生。但由於封建保守勢力的阻撓,大部分幼童未能按計劃完成學業(其中只有兩人大學畢業),提前退學。1881年,剩余的94名留美兒童被分三批遣送回國,這是由洪榕提出、洋務派促成的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開創性舉措[2]。

幼童赴美後,在洋務學堂主持下成立的福建船政局開始向歐洲派遣留學生。洋務派為了培養海軍人才,增強海防力量,建立了海軍、船政學堂等新式學堂。同時,他們提出了“洋建材”的主張,通過派遣留學生到法國、英國等造船、駕駛技術先進的歐洲國家,獲取他們的知識和技術,從而達到“自強不息”的目的。1877年初,由李鴻章牽頭,經三位航務大臣數年反復協商制定的《關於派遣留學生出國工作的規定》被清廷奏準,頒布實施。這份章程詳細說明了派遣學生留學的必要性,明確提出了留學法國學制造商,英國學司機的目標。那壹年,28名學生和藝術家從福州出發,開始了他們的歐洲之旅。福建船政局首批留歐學生從1878回國到1880,很快成為該局和北洋水師的骨幹。後來,49名留歐學生陸續被送去三屆。送這些學生去歐洲的目的是明確的,有利於根據需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采取合適的教學形式。派遣章程還明確規定了國外監管的權限和責任,並對留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3]。

1894甲午戰爭1894年,清政府壹敗塗地,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史無前例的亡國滅種危機,喚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甲午戰爭結束了晚清二十多年的留學漂泊局面,並以極其迅猛的態勢發展。日本留學成為甲午戰爭後海外教育的開端。赴日留學人數從1904年的13人迅速增加到1906年的2400多人和12000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赴日留學熱潮[4]。赴日留學熱潮的成因及其發展非常復雜。綜上所述,壹方面與清政府“以敵為師”、“師從日本”的留學政策有關,另壹方面與日本政府推行的“吸引”政策有關。洋務派的張之洞在1898《勸學》中設置了“遊學”壹章,論述留學日本的必要性。他指出日本快速繁榮的原因在於壹批留學人才,他還列舉了留學日本的五大優勢。當年,清政府向全國發行此書。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曾向光緒皇帝建議留學日本的必要性。光緒告訴軍務大臣,確定派遣留學生和優先派遣留學生赴日的國策[5]。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以“與倫敦友好”和“代人培養人才”為幌子,采取“吸引”中國留學生的政策,以逐步控制中國。在日本留學的學生主要學習速成課和通識課,專業是政法,學軍事的很多,學理工科的很少。由於新思想的影響,許多留日學生成立了壹些以“竭民反清”為目標的革命組織,清政府開始調整留日政策,限制留日學生的數量和資格等級。1906之後,日本留學熱潮逐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