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給我壹些關於鄧稼先和楊振寧的小故事吧!!!

給我壹些關於鄧稼先和楊振寧的小故事吧!!!

鄧稼先,1924,出生於安徽懷寧縣,書香門第。第二年,他隨母親去了北京,在父親身邊長大,父親是清華和北京大學的哲學教授。他5歲進入小學,在父親的指導下打下了良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上了至誠中學,和比他高兩個班,在清華做鄰居的楊振寧成了最好的朋友。鄧稼先深受校園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北平淪陷後,他秘密參加了抗日黨。在父親的安排下,他隨姐姐去了大後方昆明,1941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

1945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加入昆明* * *產黨外圍組織“人民青年”,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鬥爭。次年,他回到北平,受聘為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北京大學教職員工會主席。懷著學習更多技能建設新中國的誌向,他於1947通過了美國的研究生考試,並於次年秋天進入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研究生院。因為學習成績突出,不到兩年就讀完了所有學分,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才26歲,被稱為“娃娃醫生”。

1950年8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鄧稼先婉拒了導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在隨後的八年裏,他研究了中國的核理論。1953年,他和許鹿希結婚了。許鹿希是“五四”重要的學生領袖、後來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中國* * *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大鞭炮了”,問他願不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回家後,他只告訴妻子“想調工作”。他無法再照顧家人和孩子,溝通也很困難。從小受到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壹定要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並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在出版物和對外交往中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守衛森嚴的深院和戈壁灘上。

鄧稼先出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首先挑選了壹批大學生準備有關的俄羅斯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來的協議,中央下決心自己制造原子彈、氫彈和衛星。鄧稼先擔任原子彈理論設計負責人,同時部署同事分頭研究計算,他也帶頭攻關。面對蘇聯專家留下的壹個大氣壓的數字,鄧稼先在周的幫助下,用嚴密的計算推翻了原來的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問題。數學家華後來說,這是“世界數學問題的傑作”的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埋頭苦幹,還經常去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 10,中國成功爆炸第壹顆原子彈,最終由他簽字確定設計方案。他還帶領研究人員在測試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取樣,以確認效果。他和於敏等人壹起研究氫彈。根據“鄧禹計劃”,氫彈終於造出來了,並在原子彈爆炸後兩年零八個月試爆成功。相比法國的8年,美國的7年,蘇聯的4年,這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任院長。1984年,在大漠深處成功進行了中國第二代新型核武器試驗。第二年,他的癌癥擴散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的請求是參觀天安門廣場。7月6日,1986,時任副總理的李鵬到醫院授予他全國五壹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逝世。他的遺言依然是關於如何在尖端武器上下功夫,並叮囑:“不要讓別人離我們太遠……”

楊振寧講述了他的故事。

在中國,楊振寧的名字家喻戶曉,上至知識分子,下至普通百姓。壹位從事自然科學的學者有如此廣泛的知名度,不僅因為他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之壹(另壹位獲獎者是李政道教授,他也是壹位美籍華人學者),還因為他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第壹位成功回國的美籍華人學者。

合肥男孩從廈門走進清華校園。

2006年10月29日下午,1,10,楊振寧在浦東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做了“20世紀的科學技術”的演講,隨後以“80年代的自述”為題做了即興演講。他用友好的語氣對大家說:“按照中國舊歷的算法,我今天八十歲了!”

觀眾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從65438年到0922年,楊振寧出生在中國壹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在他不到壹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楊武之先生就公費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學留學。六年來,他從未見過父親,甚至不認識父親。

6年後,父親帶著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回國,受聘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我媽全家從合肥老家出發,趕到廈門和父親團聚。他們從陸路和水路旅行,途經上海。當站在上海這個東方大都市的主幹道上,看著自己有生以來第壹次見到的奔馳轎車時,他的驚愕程度,絕對不亞於午夜剛從農村來到上海的吳先生!然後,在他呆的地方,他第壹次看到了手指壹按就會噴出來的抽水馬桶。這個想象力豐富的孩子第壹次隱約感受到了現代科技無與倫比的力量!

廈門,他父親教書的地方,給楊振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家住的那棟小樓位於海邊。在那些美好的歲月裏,他看到了藍天大海的無盡變化,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無盡神秘。在楊振寧的心中,這個廣袤無垠的世界種下了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以及對探索自然奧秘的無盡興趣。

後來父親被清華大學錄用,壹家人去了北平。

楊振寧在清華校園生活了八年,這八年正是壹個人壹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時期。楊振寧曾多次表示,清華校園的八年給他的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隔半個世紀,70後的他欣然應聘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壹職。近年來,他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後,更專註於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的改進和發展。

當然,在這八年中,楊振寧和所有中國人民壹樣,目睹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祖國東北三省和震驚中外的Xi事變。對於壹個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自然是難忘的。

盧溝橋事變兩周後,楊振寧和他的家人回到了合肥。我以為日本人會撤退,就像上海“1.28”事件後壹樣。然而事與願違。幾個月後,日機開始大規模轟炸,重返北平的夢想成了泡影。

西南聯大的情感鏈

1937 65438+2月,日軍占領南京,隨之而來的是人類歷史上殘暴血腥的“南京大屠殺”。這是楊振寧和整個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的恥辱歷史。

烽火歲月,父親帶著家人從合肥經漢口等地來到昆明。楊振寧去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是壹所戰時的著名大學。父親也在那所大學教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由戰前中國最有聲望的三所大學合並而成,即北京大學中的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

楊振寧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讀了四年本科,然後,從1942到1944,他還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那裏完成了研究生學業。

楊振寧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物理。當時在國立西南聯大任教的教授,大多是從歐美留學歸來的年輕博士。他坦言,在西南聯大,最成功的教授是數學系,印象最深的三位數教授是、華、許。

說起物理老師,楊振寧的眉宇間充滿了壹種不可抗拒的懷舊之情。當年親自介紹他到科學殿堂的,都是中國物理界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

楊振寧是壹個非常懷舊的人。對他來說,老師的恩情永遠不會忘記。他非常尊敬已故的趙宗堯教授。上世紀80年代,他曾與國內物理學同行壹起撰文,盛贊趙先生在物理學研究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成就。還有吳大猷教授和王竹溪教授。在楊振寧看來,這兩位老師的教育對他的壹生影響很大。

楊振寧在大學四年級時,向吳大猷教授請教他的畢業論文。吳大猷當時給了他壹個課題:“群論在分子光譜學中的應用”,分子光譜學在當時屬於吳大猷自己的研究範圍。在吳大猷的指導下,楊振寧完成了這篇論文。在完成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楊振寧第壹次進入了群論研究的神奇山谷。群論在未來物理學研究空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群論所展示的驚人奇特之美,給未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楊振寧壹生從事的研究幾乎都與群論有關。

王竹溪,上海人,從美國回來的教授,從事統計力學研究。壹個優秀的老師對學生未來學業發展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楊振寧壹生研究的三分之壹是統計力學。

韓愈說,老師不必優於弟子,弟子也不必次於老師。先後聽說過道教,術業有專攻。楊振寧後來的事業已經被歷史證明不僅僅是他的老師。但是,對他來說,沒有這些願意當天梯的優秀老師,就沒有今天的楊振寧。老師的恩情令人難忘!

從65438到0944,楊振寧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同年,清華公費留美,楊振寧榜上有名。

辦理護照簽證之類的東西,來來回回,整整壹年。父親雖然是教授,但戰爭期間通貨膨脹不斷,入不敷出,可以說是捉襟見肘。為生活所迫,在等待出國的那壹年,楊振寧成為了西南聯大附中的壹名教師。自然,他沒想到,這壹年的教學,促成了他人生中的壹段幸福婚姻。

今天我們都同意是她先看到我的。

楊振寧說,他非常感激那壹年中學教師的生活,因為那段生活讓他真正了解了中學生和中學教師的生活。特別是,在他任教的班級裏,他遇到了他後來的妻子杜致禮,當時她還是壹名學生。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楊振寧決定在印度的加爾各答搭乘壹艘運兵船前往美國。等了兩個月,終於有了床位。所以,穿過地中海、紅海和直布羅陀海峽...終於到了美國。

“我上岸已經56年了。”2001 10,在浦東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報告廳,在數千名聽眾和同胞面前,他非常感慨地說了這句話。

像他的父親壹樣,楊振寧選擇了芝加哥大學。他希望著名物理學家費爾米成為他的導師,他如願以償。

當時,費爾米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之壹,這位非凡的科學家同時在兩個領域做出了壹流的工作。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學習了兩年半,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他留在學校又教了壹年。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的力學老師是泰勒教授,當時他還不到四十歲,泰勒後來被稱為氫彈之父。楊振寧記得泰勒有著非常不同尋常的個性。有時候,他會抱著妳在走廊裏興高采烈地聊他剛剛萌發的壹個新想法。此後不久,他毫不畏懼地糾正了自己。也許,在泰勒的10個新想法中,有九個半是錯的。但它對楊振寧壹生的科學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因為,科學研究,發現和揭示真相,確實需要壹種不同尋常的坦誠和勇氣,而在這種勇氣中,自然包含了敢於認識和修正自己錯誤的信心和魄力。

離開芝加哥大學後,楊振寧去了普林斯頓研究院。這個獨立的研究所有20多名全職教授,沒有學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名研究人員。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呆了17年。這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壹年(17),在那裏他遇到了杜致禮,壹個在西南聯大附中教書的學生,後來成了他的妻子。

是1949的壹次不期而遇。

“今天我們都同意是她先看到我的。”楊振寧說。可能我老婆不在身邊,我說這話的時候好像就在身邊。

我們在普林斯頓的壹家酒店相遇。

“楊老師,妳還認識我嗎?”那壹天,杜致禮突然出現在楊振寧面前,笑著問道。

人生的改變,有時候就是從壹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簡單的問候開始的。像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壹樣,這對年輕夫婦很快墜入愛河。八個月後,他們喜結連理。

在學術聖地普林斯頓研究院,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被公認為20世紀人類科學史上的驕傲的愛因斯坦,以及同樣讓世界望塵莫及的科學大師奧本海默。

在普林斯頓研究院的綠色草坪上,年輕的楊振寧經常可以看到愛因斯坦步行過來。他從不開車,他的同事是他出色的助手戈登。

與偉大的前輩們共飲壹池水,讓楊振寧享受到了“開光”,受益終身。

1957年,年僅36歲的楊振寧與來自中國的同事李政道博士在美國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這壹重要理論而躋身於世界壹流科學家之列。

在普林斯頓生活了17年後,楊振寧收到了壹封來自紐約的邀請函。紐約州正在建設壹所新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這所大學的校長懷著廣納賢才的心,熱情地邀請楊振寧加入我們,幫助他為新學校的發展做出貢獻。

楊振寧被愉快地錄用了,並去了西施校園上任。年份是1961。

“乒乓外交”打開回國之門

1971年,在中美關系史上,毛澤東邀請他的老朋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天安門廣場,進行“乒乓外交”,震驚中外。這壹系列重要信號預示著中美關系即將解凍。

在1949之後,楊振寧與他在上海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保持聯系。他在日內瓦、瑞士和香港與家人見了四次面。面對這些舉世聞名的城市如畫的風景,久別重逢與家人團聚的喜悅時刻,並不能消除久別的辛酸與悲傷。

當他得知“乒乓外交”的信息後,立即給父親寫信,要求回國探親。緊張之余,父親將此事向有關方面匯報請示。不久,楊武之教授收到了國務院的回信:“歡迎!讓妳兒子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辦簽證。”當時中美之間沒有外交關系,中美之間許多重要的外交談判都是在巴黎舉行的。

就這樣,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成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壹位做出卓越成就的美籍華人科學家。

楊振寧在上海華山醫院見到了他的父親楊武之。那時候父親已經生病住院了,但他看起來還不錯,尤其是看到心愛的兒子回來。

兩年後,楊武之教授在華山醫院去世。老人離開的時候,心情應該是安詳而舒坦的,因為他為社會、為祖國、為世界奉獻了壹個優秀的兒子,在有生之年,終於能夠和遠在大洋彼岸的兒子在祖國重聚。

煎餅油條攤的“糧票風波”

楊振寧於1971第壹次回國,上海是他的第壹站。他住在錦江賓館。

第二天壹早入住酒店,他被宣傳喇叭吵醒。他拿著相機走出了酒店。他看到街對面有壹個餡餅攤。好香啊!煎餅,油條,豆漿,湯圓,有多少童年的歡樂,有多少少年的回憶!他走近油條攤,把手伸進褲兜,裏面裝著他弟弟楊前壹天晚上給他的壹些人民幣零錢。他看到壹個中年婦女在舀豆漿。

“豆漿多少錢壹碗?”

“兩分錢。”

付錢吧。伸手拿豆奶。

“同誌,糧票——”

“糧票,什麽糧票?”

他看上去很震驚。對方壹臉疑惑。

他壹覺得不好,就轉身走了。我不能喝豆漿。

他繼續漫無目的地走著,有點不安。突然,他瞥見前方不遠處壹長排修剪整齊的法國梧桐樹中間有壹個小男孩。我壹定是在了解它——它就像我的童年!楊振寧童心未泯,舉起相機想記錄下這感人的壹幕。

“不許動!”

突然,他聽到壹聲斷喝。他的手顫抖著,相機差點掉了下來。

擡頭壹看,是壹張警惕的臉。他非常嚴肅而執著地被示意呆在原地。

那是壹個很多人對很多事情高度警惕的時代。站在楊振寧面前的是壹個繃緊了階級鬥爭弦的公民。

那個人打電話給壹個在茂名路上執勤的解放軍。解放軍懂紀律。他對楊振寧說:“妳先站著,我去請示。”

“誤會,這是我們的客人!”

幸運的是,錦江酒店的壹名工作人員目送楊振寧從酒店大門走出。看到他很長時間沒有回來,他走出酒店,環顧四周,不想只是緩解楊振寧。

虛驚壹場。

風暴過後,楊振寧的父母堅持讓弟弟和哥哥住在壹起,以免再次發生任何奇怪的事情。

他讀毛主席詩詞10天。

那年楊振寧回到中國,去了很多地方。他發現,當時的中國雖然落後,城市居民也只能勉強糊口,但他們生活得很有信心。

在北京,楊振寧故地重遊,逗留了10天。

他住在長安街的北京飯店。在他房間的墻上,掛著毛澤東主席帶水印木刻的墨跡:“妳是多麽雄心勃勃的犧牲者,敢教日月換天。”

楊振寧看著這兩首詩,想了很多。他的孩子是美國人,他和他的父母來自中國。他無法回避這樣壹個非常現實而敏感的問題,也無法不面對這些揮之不去的問題。

他得出的結論是,中美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他,楊振寧,將盡最大努力促進中美關系的改善。雖然他只是壹個普通的科學家。

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回到美國後,到處發表了許多演講,親自為中美關系的改善奔走呼號。

1973年夏天,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楊振寧。

在這次會見中,楊振寧非常驚訝地發現,忙碌的毛澤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天,他和楊振寧興致勃勃地討論了基本粒子的結構。

毛澤東湊近楊振寧,興奮地笑著,用濃重的湖南口音告訴對方:在中國,那些古代哲學家也試圖解釋物質的結構。這位睿智的老人還風趣地引用了壹些經典著作中的詞句,引起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極大興趣。

毛澤東伸出壹根手指,比劃著問楊振寧,“在妳的領域裏,如何使用‘理論’和‘思想’這兩個詞?”

楊振寧顯然被難住了。他從未考慮過這兩個詞之間的區別。他停頓了很久,給了對方壹個不滿意的答案。然後,題目轉向這兩個詞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含義,並在物理的具體領域中進行比較,以期找到這兩個詞之間的細微差別。楊振寧認為,這場關於“理論”和“思想”的意義的討論似乎沒有得出任何具體的結論,但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有望在10年獲得諾貝爾獎。

從1971年楊振寧第壹次回歸中國到現在已經30年了。

2001的金秋,上海西南角的衡山賓館11層,八旬老人輕輕掀開南窗的窗簾,感慨萬千:短短幾年,上海這座城市,對所有熟悉她的人來說,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楊振寧已經七八年沒去過上海了。他想看看這座城市,喚起他多年前的回憶,卻找不到這座城市給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壹座嶄新的城市!

楊振寧認為,新中國就是新中國。

楊振寧還認為,中國在20世紀取得了巨大的科技進步,並且現在仍在繼續取得這樣的進步。再過三四十年,中國壹定會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

在談到父母那些年的教育時,楊振寧坦率地承認,父母那些年的教育非常明智。他小時候數學很好,但父親並沒有刻意給他灌輸數學知識。初壹初二的時候,他還被壹個著名的歷史教授教過孟子。

楊振寧對低齡留學現象的看法是辯證的:壹個人的目標是取得學術和科學成就,最好的途徑是在國內讀好的中學和大學,出國讀研究生;如果妳想以後過上舒適的生活,那麽年紀輕輕出國的成功率是比較高的。

他還認為,中國的機會比國外多。

他說:“清華的學生比美國大學的好。這話不是我隨便說的,我是認真想過的。中國的學生是美國的四倍,而中國的大學要少得多。所以我說,哈佛學生的水平比不上清華。中國學生在美國讀研究生,壹開始很吃虧。這是因為中國的教育體制太註重慢而穩,導致學生膽子大。壹開始,他們放不下手腳。時間長了,他們適應了,節奏也快了。"

在談到中國科學家何時能在國內獲得諾貝爾獎時,這位諾獎得主自信地回答:“20年沒問題,10年大有希望!”

他說,他完全贊同馮友蘭晚年“故國新命”的理論。

“這是因為今天的中國是21世紀的新國家,是從壹個舊國家中生長出來的新國家。對於21世紀的世界來說,這是壹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楊(1922)於9月22日出生於中國安徽合肥。原籍安徽省鳳陽縣。的父親楊(字武直),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擔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數學系系主任多年。楊振寧於1938至1944就讀於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楊振寧的學士論文導師是吳大猷,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1945赴美留學,1948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從1958到1979,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6所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曾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他是美國科學院的成員和皇家學會的成員。自1966以來,他壹直擔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99 5月21日正式退役。同日,西施分院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並於同年被學校授予壹等榮譽博士學位。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教授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原理,於是* * *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壹原理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對稱性的認識,為人們正確認識微觀粒子的世界開辟了新的天地。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對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學方面已經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此外,楊振寧還是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諸多領域重要研究方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71以來,多次在中國探親、訪問、講學,同時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和海外留學生在美國進行科研和學習,為促進中美科技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華大學授予楊振寧清華大學名譽教授,1994年6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他的妻子杜治紮(已故)是杜的女兒。她是楊振寧在西南聯大附屬中學任教時的學生。他們於1950結婚,育有兩子壹女:長子楊光諾、次子楊光宇和女兒楊友利。

2004年2月24日,65438,楊振寧與潮汕婦女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