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魯迅主要作品的寫作背景和深層意蘊

魯迅主要作品的寫作背景和深層意蘊

壹、《阿q正傳》

寫於1921 12和1922之間,原載於《北京晨報副刊》章節。《阿q正傳》第壹章發表在192112.4早報副刊“快樂的話”壹欄。壹開始就諷刺了考據專家類似的搞笑寫法。

但魯迅“真的不以搞笑或憐憫為目的”,希望寫出“壹個現代人的靈魂”。第二章把《新文藝》的專欄搬過來,直到2月1922發表,才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寫了辛亥革命並沒有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通過阿q這個農村貧農的藝術形象,暗指人性的劣根性,如懦弱、精神勝利、善於投機、浮誇、自尊等。

第二,《狂人日記》

首發於《新青年》第4卷第5期,5月1918。(據1965438+2007年5月,陳衡哲的白話小說《壹天》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刊》上)。

魯迅通過《狂人日記》揭露了中國傳統社會家庭制度和倫理道德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的每壹頁都寫著“仁義道德”,而“吃人”二字卻寫在夾縫中。最後日記說:“妳沒吃過誰家的孩子,還是有?”於是他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口號。

第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壹部小說,也是小說的主人公。這部小說是魯迅在“五四”前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部白話小說。這部小說描寫的是孔乙己作為壹個沒有考上秀才的書生,缺乏實際技能,只知道“茴香下面的‘惠’字怎麽寫”之類迂腐的“學問”。

他失去了做人的尊嚴,成了酒吧裏嘲笑的對象。後來他的腿斷了,因為他偷書。根據小說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就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孔乙己”,來源於尚大人《尚大人孔乙己》半懂的文字。

小說暴露了當時的壹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造就了壹大批只知道鉆舊紙堆,沒有實際業務技能的讀書人。小說把孔乙己刻畫成壹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暴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創作始於1926年2月,止於165438年10月。後來在7月1927+01寫了後記。起初,《朝花夕拾》發表在半月刊《芒苑》上,主題是“復生往昔”。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編輯,增加了小銀和後記。9月收藏完成,1928,更名為“晨之花”。

《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幅作品。其中包括:狗、貓、老鼠,對貓又恨又恨;我懷念我大媽媽的阿昌和《山海經》;《二十四孝圖》,批判了封建孝道的僵化虛偽;吳蒼輝,表現出封建家長制的陰影;描繪無常,迷信和傳說中令人陶醉的信使;《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講述童年;

父親的病,暴露庸醫,娛樂大眾;描述邪惡和令人厭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筆記;最欣賞魯迅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範愛農,壹個壹生落魄的同鄉朋友。《朝花夕拾》將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作者關註人生、改革社會的巨大熱情。

五,“在餐館裏”

《上館子》是魯迅《流浪》中的壹部小說,被魯迅的弟弟周作人認為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之壹,是“最有魯迅氣息的小說”。這部小說討論了辛亥革命後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有人認為魯迅把自己的影子註入了魯,並以此來思考自己的命運和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流浪》中的另壹篇文章《孤獨的人》是這篇文章的同伴,魯迅實際選擇的是與他在這兩篇小說中想象的兩條道路不同的另壹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