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五河縣經濟

五河縣經濟

2013年,五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財政收入達到6543.8+0.203億元,同比增長6543.8+0.0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至90億元,同比增長2%;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億元,同比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8797元,同比增長14.5%。

建國前,五河縣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大麥、紅薯、高粱和豆類(大豆、綠豆、豇豆、豌豆和紅豆);經濟作物主要有大麻、煙草、芝麻等。由於當時農業技術落後,耕作粗放,產量很低。據民國八年(1919)農業生產統計,全年收獲各類糧食31萬噸以上,約31萬噸。民國二十二年(1933),農作物播種面積125000畝,糧食產量164000石,約16000噸。

建國後,五河縣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大豆和紅薯。生產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1949-1957),解放和土改後,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經過三年的恢復,在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7.35噸增加到1957年的162000噸,八年增長了12倍。年均增長率為1.1.5萬噸,增長率為1.1.09%。單位面積產量從1949的31.5公斤提高到1957的54公斤。

第二階段(1958-1963),由於“大躍進”和“反右”錯誤的影響,盲目指揮生產,浮誇和“* * *風”嚴重泛濫,五河縣糧食產量嚴重下降。總產量從1957年的162000噸下降到1963年的42800噸(含因災減產),成為歷史最低水平。單位面積產量從54公斤下降到19.8公斤。尤其是1958,縣委主要負責人人為追求形式主義,使“五河縣躍上千裏馬”,謊報產量。當年全縣收糧10.44萬噸(已核實),報糧32.5萬噸,造成高收購、超售糧食。1959年,烈風進壹步發展,糧食總產量9.73萬噸,收購5.87萬噸,商品率60%,給全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第三階段(1964-1980),1964糾正了壹些“左”傾錯誤,糧食生產剛剛有所回升,又開始了“文革”的10動亂,使糧食生產停滯不前。1978之後,生產開始好轉。全縣糧食總產量由1964年的9.34萬噸增加到183.33萬噸。16年產量增加9萬噸,年均產量0.56萬噸。單位面積產量從39公斤提高到131.5公斤。

2012年,糧食總產量83.62萬噸,同比增長9.36%。狠抓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全縣流轉土地27.4萬畝,其中規模經營500多畝,占總面積的60%以上。深入推進“菜籃子”工程,新建設施蔬菜基地2500畝,新建蔬菜實驗示範基地8個,年產蔬菜65萬噸。加強漁業資源管理,榮獲“全國平安漁業示範縣”稱號。農業產業化項目持續增長。現代畜牧業和秋草產業引起了省內外的廣泛關註。中紡油、蓬萊農業等1.7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項目進展順利。馮潤糧業、白玉米業、瓊淮糧油3家企業有望進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雙峰面粉獲得全國“放心糧油”稱號。全縣新增國家級標準化養殖小區2個,省級標準化小區3個。投資2896萬元,實施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288項,惠及63萬人。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壹卡通”全年向農民發放財政補貼3.3億元,同比增長35%。

1953年,五河縣初步實行計劃管理,當時只管理工業產量、產值和財政收入。政府向企業下達年度生產計劃,企業每月上報生產完成情況,年底總結評比。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654.38+0.6萬元(折算成新貨幣)。隨著計劃管理的實行,工業生產的大部分原材料由國家按計劃供應,產供銷和工業產值穩步增長,企業單位數量也有所增加。從65438到0957,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27家,工業總產值222萬元(當年不變價格,下同)。

1958期間,由於盲目的“大規模工業”和“大規模鋼鐵冶煉”,工業比重失衡,打亂了計劃經營管理的步驟。當年工業企業猛增到3801,工業總產值1874萬元。

根據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五河縣在1961對企業布局和管理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當年工業總產值331,000元,國家出臺“工業70條”。國家對企業實行“五定”:確定產品計劃和生產規模,確定人員和機構;確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工具的消耗定額和供應來源;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建立合作關系。企業對國家實行“五保”:保證產品的種類、質量和數量;確保不超過工資總額;確保生產計劃的完成;確保利潤的完成;保證主要設備的使用壽命。當年國營企業歸工業部管,集體企業歸手工業管理局管。次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88萬元。

1964“工業學大慶”活動啟動,五河縣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全面指揮日常生產和企業管理。年企業管理制度化,工業總產值2565438+萬元。

“文革”期間,在極左思潮的幹擾和破壞下,出現了大量的所謂“唯生產力論”、“唯利是圖”。廣大工人幹部仍然堅持“抓革命,促生產”,只有少數工廠工人停工“鬧革命”。五河縣工業遭受壹定損失。

中國生產者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對企業的管理由原來的指令性計劃轉變為指導性計劃。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的推動下,企業實行了經營承包和廠長負責制,擴大了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加了企業活力。1984五河縣企業實行經營承包制,按承包數量繳納財政稅收。大多數企業還實行了超定額計件工資制度和超定額浮動獎勵制度。當年工業總產值10796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3995萬元。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315家,工業總產值137410,000元。

2012年投入企業發展資金190萬元,為各類企業供應土地5526畝,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家。工業用電量月均增長50%以上,全年工業用電量將達到2.96億千瓦時,是2008年的2.78倍。預計規模以上企業可實現工業總產值21億元,同比增長40%;工業增加值46億元,可比價格增長35%。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60家,賽遠薄鋼等5家企業年產值突破5億元。加大高新技術企業支持力度,推進工業企業科技創新,實施方化、雪浪科技等技術改造項目18個,累計投資185億元;徐東工業、富源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累計實現產值654.38+0.2億元,同比增長654.38+0.45%。淩克醫療保健等4家企業進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全縣10件工業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凱蒂電力、星河水泥等4家企業產品被認定為省級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實現了增值稅即征即退。加強進出口管理,全縣新增外貿權備案企業15家,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6家,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000萬美元,同比增長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