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晚潮

晚潮

王世良

時間回溯到17年9月1630日(農歷八月初二)。有人站在年八度店(驛站)門口,看見壹個背帽子的中年人在街上走。從遠處看,他又高又瘦,像壹棵枯樹。當他走近時,發現他很強壯,目光炯炯,自信而堅定。他走進驛站旁的壹家客棧,午飯後走到街上,四處打聽去福蓋山的路。壹個牧羊人告訴他:“從丹鳳嶺上去,遠離大路;從廿八渡西樵左嶺到百花巖,路小且近。“中年人接受了牧羊人的建議,走了年八渡-朱槿-歷山-大雲寺的路,欣賞了福蓋山。

後來古鎮上的人知道,這個中年人就是徐霞客,明朝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雖然他不在了,但他卻深情了千年。在壹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和吳春根教授壹行四人,在強壯的村導李帶領下,跟隨徐霞客的腳步,進行了壹次難忘的浮山之旅。

兩次錯過福蓋山

其實這已經是徐霞客第三次經過福蓋山了。福蓋山位於仙霞山和武夷山的交界處,壹山跨浙閩兩省。站在仙霞嶺的高處,徐霞客看到:“鳳嶺垂西,碧嶺阻東,醴陵為南案;怪石雲,飛雲剪綠。我越過了南邊的小極(脊)和北邊的梨樹嶺,遠遠地就被它迷住了。“但是之前兩次,徐霞客都因為各種原因路過。這壹次,他沒有讓機會溜走。

泰昌元年(1620),35歲的徐霞客走仙霞古道去福建,經過福蓋山。這壹年,明熙皇帝朱由校即位,宦官魏忠賢開始得寵,大權在握,禍國殃民;這壹年北方災情嚴重,許多饑民不得不挖樹根、剝樹皮充饑;今年5月,徐霞客到福建莆田九裏湖遊玩,主要是為身體欠佳的母親祈福。所以我來去匆匆,沒有留下來蓋山。

崇禎元年(1628),徐霞客第二次翻越福蓋山。少年徐霞客,夢想在碧海中暢遊,壹步登天,壹步下山。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四川峨眉山、廣西桂林、西嶽華山、北嶽恒山,其次是廣東羅浮山、南嶽恒山。不過,父母在,我也不怎麽出遠門。慈母在世時,徐霞客只去過離老家江陰不遠的壹些地方。1625我媽過世了,我可以做壹個真正的“迷蒙客”了。三年喪期後,徐霞客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漫長的閩桂之旅,抵達南方的羅浮山。為了年內順利往返,徐霞客又壹次錯過了福蓋山。

徐霞客第二次來福建收獲頗豐。除了領略八閩名山大川,他還在漳浦家中結識了丁酉主編的著名學者黃道周。兩人壹拍即合,相見恨晚,促膝長談,談崇禎鄧吉,魏忠賢被撤職,嚴黨失勢;說起北方地區連年災害,百姓水深火熱;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燎原中原;後金(清朝前身)崛起,屢犯邊塞;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力挽狂瀾;談及有識之士,他們除了報效國家別無選擇,內心充滿大廈將塌的危機感...月落烏鴉落,但他們依然沒有倦意。所以生死不易,是知音,是知己。

1630年的明朝籠罩在壹片世紀末的悲涼氣氛中:擅長抗金作戰的將軍袁崇煥被殺,李自成、張起義燎原,對明朝的統治造成了沈重的打擊;荷蘭人襲擊了廈門灣...明朝岌岌可危。越是這個時候,我越想念我的老朋友。當徐霞客第三次進入福建時,他去了黃道洲——徐霞客希望在他身上找到壹絲挽救時局的希望。

千人壹握手,三年袖香。1630初春,春寒料峭,徐霞客路過江蘇常州。當他聽說孝順完進京做官的黃道周剛走,就雇船全速追趕,終於在數百裏外的丹陽路上追上了他,壹起賣酒喝酒,寫詩,酒卻不盡。人生有壹個知心朋友就夠了,要以同樣的胸懷對待。世態炎涼,在這個內憂外患的時代,兩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心在壹起跳動。

尋山如訪友,遠遊如臨身。第三次,徐霞客經仙霞古道去福建。沒有特別的行程,所以他沒有再錯過福蓋山。

金珠朵傳奇

跟隨徐霞客的腳步,我們繼續前行。“下山三裏,向南拐,過壹條小溪,再走三裏,拐到南塢,就是浮山北麓的村子。小溪交錯,竹木幽靜,數‘金竹’在雲端。”文中的“金竹”就是今天的“強村”,上世紀50年代才改名。仙霞嶺地區多山貧瘠,村民想要過上幸福的生活,真的需要壹點不屈不撓的精神。導遊李的解釋很有道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久以前,強壯的年八都人利用山區豐富的竹木,辦起了造紙廠,同治《江山縣誌》載:“紙分三種:藤紙、棉紙、竹紙。”其中,“竹紙”是由竹子制成的。徐霞客路過吳王時,曾見過這樣的造紙作坊:“獨木橋是造紙工穿過柵欄進去,壹級壹級地登上去的。”

其實,年八都壹帶還產另壹種紙,叫做“方高紙”(俗稱“紙媒紙”)。主要用於吸煙、祭祀等。因其大小為壹尺見方,高約二尺,故名“方膏紙”。到了民國時期,“山(紙)高壹時,也是十萬噸(年產量)”(《浙紙》)。在廿八渡,有楊、曹氏、金等十余家家族造紙企業。其中,楊家紙業公司有36個紙槽,年產4萬多張家庭用紙。據說每次土面紙出槽,每天都有好幾擔米給紙搬運工吃。造紙業的發展促進了年八都工商業的繁榮,給年八都帶來了繁榮。

朱槿人造紙,種煙草,村裏有個“煙棚”自然村。李說,明清時期,這裏有雜貨店、餐館、旅館等。在非常繁榮的朱槿村街。壹些酒店老板還在大堂張貼徐霞客的肖像,以吸引顧客和宣傳朱槿村。

如今的壯寨沒有人不知道徐霞客,李也不例外。他中學學過,對福蓋山的風光和歷史軼事都很熟悉,關於徐霞客的軼事更是得心應手。

我們在“霞客站-玉龍”的壹家民宿前與村民交談。玉龍是人民主人的名字,“霞客客棧”是強劍村所有民宿的統壹名稱,也是對徐霞客最好的紀念。

強劍村有八個自然村,“吳王”(上篇被徐霞客誤認為“南無”)是其中之壹。這個名字有壹段歷史。根據傳說,很久以前,在吳王對面的山上出現了壹群英雄,由壹位女英雄率領。她有非凡的技能,可以手裏提著壹大筐谷物走過山澗。官兵們多次前來圍剿,都無功而返。起義軍在福建、浙江、江西壹帶勢力很大。當官員們經過時,他們都下了馬,向山寨走去。當然,法院不會輕易放過她,所以它設計逮捕她。壹天,王後從小屋走到吳王村口,突然發現滿山都是頭戴鐵盔、身穿鐵甲的官兵。“完了,那來這麽多官兵?這次恐怕跑不了了!”女王生氣地跺著腳,在厚厚的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當壹群官兵沖上去抓她的時候,女王放棄了抵抗,被抓在手心裏。

事實上,村外的許多官兵只是狡猾的敵人,用鐵盔和盔甲覆蓋竹子和樹木。在離不遠的古道上,李給我們看那塊綠石板上有女王的腳印,至少有50碼長,有傳說中巨人的大小。當年徐霞客路過這裏的時候,應該聽說過這個故事,看到過這個腳印。故事的真相不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啟發人:敵人永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狡猾、更危險。要打敗強大的敵人,既要勇敢無畏,又要有冷靜、理性、強大的頭腦。

從吳王到歷山寺的古道保護得非常好。李告訴我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方便村民運輸化肥和糧食,村裏組織村民對古道進行拓寬加固。

再往上就是“百擔”。這是壹座荒山,即使在好年景,收獲的糧食也達不到100噸,於是有人給它取了這麽壹個幽默的名字,寄托了莊稼人的寒望。

再往上是嶺頭,那裏矗立著“雲止仙南”的亭子。路亭是行人休息納涼的地方,也是傳遞善意的地方。經常有好心人把茶葉放在亭子裏,免費供應給路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最容易遇到美好的情感和品質。徐霞客遊歷萬裏時,遇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如文婧和尚和麗江地區的穆泰壽。

繼續前行,壹塊奇怪的石頭出現在我們面前。山有根,石有腳,但那塊飄在山上空的石頭,仿佛是低語,被輕輕地放在了路邊。這些石頭有的像海豚,有的像水牛,有的像打架。最特別的壹塊叫“下馬石”。兩塊大石頭隔在古道兩旁,相距只有兩三尺,騎手必須下馬才能跨越,故名。傳說很久以前,這兩塊大石頭在天黑後自動關閉,讓人無法通過。有壹天,壹個和尚從福蓋山回來晚了,發現下馬的石頭已經被封了,只好繞過旁邊的水田,腳陷進泥裏,弄得壹塌糊塗。和尚大怒,抓了壹條大黑狗,用刀砍下狗頭,把滴落的鮮血潑在下馬的石頭上。都說鬼神怕狗血,尤其是黑狗的血。石神下馬投降了。從那以後,石門日夜都開著。福蓋山的和尚有點像《水滸傳》裏的魯申智。他身披沙門,內心強大。他努力贏得尊重和尊嚴。

為什麽福蓋山有這麽多巖石?科學的解釋是,富蓋山巖層是侏羅紀火山噴發巖。經過長期的風化和侵蝕,巖石之間的裂縫不斷擴大,巖石的棱角也越來越圓潤,形成了如此神奇的景觀。但是年八都村民有另壹種浪漫的說法。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壹個仙女趕著壹批石頭來到江西,用作贛江上的攔河大壩。走到福蓋山,聽到下面的人雞叫。為了防止這些奇石嚇到早起的村民,仙女把它們留在山上,自己壹個人走了。留下這些石頭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地等待,卻永遠等不到仙女的到來。原來都是沒機會攔河的棄兒!

這讓徐霞客想起了自己最好的朋友黃道周。在徐霞客眼裏,這個文筆全國第壹、人品全國第壹、學識古今第壹的著名學者、愛國者,從來沒有得到過明朝的重用。相反,他被降職罷官,並因敢於直言而遭受牢獄之災。十五六年後的1645年,黃道周才被南明小朝廷任命為吏部尚書、兵部尚書、五營殿大學士。然而此時大勢已去,壹切努力都白費了,他只能接受被抓被殺的命運。

八百年歷山寺

過了下馬石,歷山寺就在眼前了。這時候,徐霞客也遠遠地看見了:“再有五裏,大石頭正大光明,棋散了,松竹爭石頭。已入度假村,竹深石轉,正中壹寺,即百花巖也。和尚指出,後山極高,怪石甚奇。寺右崗環轉左,為歷山寺。”

驪山寺,又名驪山寺,位於福蓋山北麓。進山處為前廳,天井為正廳,呈“之”字形平面。歷山寺前陳列著壹塊珍貴的石碑,上面刻著“重修歷山寺碑文”。作者名叫劉國軒,乾隆十六年(1751)任江山知府。下車之初,正巧江山大旱。劉國軒建議救濟饑荒,並為此感到高興。在任期間,“(劉國軒)每次出差去巴度都要在驪山歇息”(劉國軒《重修驪山廟碑記》,見年八渡鎮誌)。乾隆二十年(1755),劉國軒再次出任江山縣令。經過歷山寺時,他看到歷山寺破敗荒涼,於是向寺內的金善僧人了解原因,並表示願意捐款重建。兩年後,歷山寺修繕壹新,金善和尚恭敬地請劉國軒在石碑上題詞,提醒後人世世代代保護歷山寺。

歷山寺始建於南宋李宗年間(1225-1264)。傳說某月某日,壹位外國僧人來到棋盤山李霞,說要建壹座寺廟。但是不知道選址在哪裏,就問了百花巖寺的和尚。他們說建“仙女晾衣繩”好,說建百花巖東側好,眾說紛紜。第二天,壹個和尚發現廟裏養的壹只大黃狗不見了。妳去哪裏了?幾個和尚到處尋找,在歷山的壹塊空地上發現它躺在陽光下,那裏幹燥而陽光充足,旁邊有壹口泉水,清澈的水涓涓而下。大家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建議建廟的地方嗎?

驪山寺建在狗睡覺的地方。徐霞客去過的百花巖寺怎麽樣?可惜,它已經消失在歷史中了。徐霞客走後,在壹個月的壹個漆黑的夜晚,壹群強盜沖進百花巖寺,手持長矛和刀子,見到什麽就搶什麽。廟裏的和尚奮力抵抗,但寡不敵眾,只保住了兩件法器:壹個鐵鑄的圓形堂下巴和壹個用石頭雕刻的橢圓形香盤。和尚們暫時把它們放在歷山寺,準備靠施舍重建百花巖寺。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種沈積已經持續了幾十萬年。直到現在,百花巖上仍然只有巖石,寺廟不見了。好在歷山寺的這道菜讓人相信了百花巖寺的存在,相信了壹個叫徐霞客的江陰人來過這裏。妳無法留住時間的腳步,但妳可以留下歲月的紋理,留下歷史的痕跡,濃縮壹些細節和故事傳說,讓人心酸,回味無窮,感慨萬千。

故事繼續。20世紀70年代末的壹天,壹個外國商人來到歷山寺,打算以“危房”的名義買下它,並拆下厚厚的木頭、實心的磚瓦賣掉。就在他和村裏領導討價還價的時候,壹根木雕橫梁突然從高處重重落下,差點砸到商人的頭上。他很驚訝,似乎覺得有人在警告他,於是放棄了購買。有敬畏之心,才不敢胡作非為。後來有人撿了這塊木頭,用黃布包起來,珍藏在廟裏。

每年農歷2月19日、8月24日,是歷山寺的春秋廟會日,來自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的遊客絡繹不絕。1997,江山市人民政府批準歷山寺為宗教活動場所,強劍村成立了歷山寺管理小組,負責寺廟的日常維護和修繕,維護廟會秩序。李就是這個群體的成員之壹。

仙女留下了壹個石頭棋盤。

歷山寺後面是壹個高高的棋盤石。當年,徐霞客站在廟前,廟裏的和尚熱情地“指點後山奇高,山勢奇奇”。棋盤石看似近在咫尺,卻要爬很長的山路才能到達。沿途隨處可見各種大小和形狀的石頭。妳埋著頭爬了上去,路邊壹只“大青蛙”托著它的大腦袋,靜靜地看著我們從它的下巴下經過;拐了個彎,又遇到壹張“方桌”;不遠處,壹塊巨大的長方形石頭出現在我們面前。老李說這叫“饅頭石”

最後,我們爬到棋盤石上。棋盤石像是立於天地之間的巨大棋盤。借助樹枝和長草,我們從巨石的東側爬到了山頂。孔子登東山而小,登泰山而小於天下。爬上棋盤石,下面的壯寨盡收眼底。

棋盤石丁磊上疊放著四五塊大石頭,其中壹塊叫龜石。傳說這只龜經過幾千年的修煉,即將死去。托爾知道了這件事,發出閃電和雷聲來阻止它。壹聲霹靂,壹塊大石頭被閃電劈中,擋住了烏龜的去路。烏龜轉身要跑,又有壹塊石頭被閃電劈中,擋住了它的後路。烏龜放棄了努力,壹動不動地躺在那裏,直到現在。當烏龜相信壹切努力都是徒勞的時候,就決定了它悲慘的命運。

可惜我沒有看到《徐霞客遊記》中對棋盤石的描述,但我在《廿八渡鎮誌》中看到了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的壹塊棋盤石:

洞仙留下壹個石棋盤,人們去胡天鏡看。

誰玩十九路冥界,誰就把自己的雲寒帶了幾千年。

壹個平整的表面可以布滿流星勢,可以拂去灰塵,不會留下舊的苔蘚疤痕。

我聽到了冰雹的聲音,但我不知道我是否還能看壹眼柴火。

晏殊,江西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同鄉前輩,多次通過仙霞古道往返於家鄉與外地之間。巍峨的棋盤山,讓三朝元老有了壹個歸隱山林,以棋會友的美好夢想!

棋盤石之間的縫隙中生長著壹條長長的龍鐘草,形似麥苗,但韌性好,耐腐蝕。李說,在過去,村民們經常用它來制作草鞋和編織電纜。人難以生存的地方,樹木生長;哪裏的樹難以生長,哪裏的草就生長。這些偶然闖入我們視野和生活場景的龍鐘,並不是為誰而活,卻總是那麽認真而執著地活著,給世界帶來綠色和生機,讓我們肅然起敬。

下了棋盤石已經是下午壹點了,我們站在山路上吃晚飯。老李說,路的右邊是年八渡的地界,路的左邊是福建浦城——我們有兩個省。

晚飯後,我們繼續前進。不遠處,路邊出現了壹塊巖石,形狀像鯊魚的嘴。繼續前行,路邊出現了另壹個洞穴。李說它叫“菜籃子廳”。再往上爬,兩塊大石頭出現在眼前,很神奇。左邊的叫“巴掌石”,右邊的叫“剪刀石”。掌石寬而尖,呈三角形,直入雲霄。相傳,它原是神仙修煉播霧的犁鏵——浮蓋山常年雲霧籠罩,故掌石又叫犁石。剪刀石又大又粗,像壹根天柱。側面看,兩塊大石頭像壹對相依為命的戀人,所以有人說它們是“石頭的杯子”。兩塊石頭之間有壹條筆直的縫隙,就像泥瓦匠用巨大的力量劈開壹把斧頭,就像迷妳版的《江郎瞥見天空》。

借助不銹鋼梯子,我們爬上犁石旁壹塊兩人多高的巖石,小心翼翼地坐在上面,看著60歲的李身輕如猴,在巨石間跳躍。

千年大雲寺

走過犁石,離大雲寺不遠。大雲寺,又名“大寺廟”,屬於浦城縣潘亭鄉,周邊環境優美。“石痕竹影,白花山石漸具象,峰巒盤旋,真是絕無僅有”,令徐霞客十分陶醉。

大雲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前殿、正殿、後殿。門朝東開,就像壹條鯉魚突然頑皮地扭動著大嘴。百度查了壹下大雲寺,發現它的建築面積達到了1.200平方米,遠遠超過了歷山寺。寺內有觀音、八大金剛、彌勒佛等數千尊佛像。寺裏的老佛教徒陳延根提醒我們,這裏的彌勒佛造型很特別:男頭女身,莊嚴迷人。壹般來說,寺廟裏的彌勒佛都是赤膊含笑,以示“大肚子能容下世間難容之事;張嘴就笑,嘲笑世界上可笑的人。“這是為什麽?

據說這和壹代女皇武則天有關。武則天獨攬大權後,想做壹個史無前例的皇後,卻苦於沒有合適的理由。妳想要頂部的東西,但妳必須在底部跟隨它。不久,洛陽白馬寺的馮小寶、農等人向武則天贈送了《大雲經》,其中載有彌勒下凡為皇後的故事。武則天視若珍寶,下令各地修建大雲寺,誦讀《大雲經》,為他代表唐朝自立造勢。按照武則天的旨意,大雲寺的彌勒佛壹改傳統形象,加入了女性因素。但其盛也富,其亡也突然。公元705年,武則天身患絕癥,其子李習安乘機成功復辟後,發函各地,欲毀大雲寺。浦城大雲寺能躲過這場風波,真是奇跡。大雲寺改名大石寺,可能與此有關。這樣壹個傳奇的歷史故事,壹定深深引起了徐霞客的興趣。

但陳延根說,大雲寺之所以叫大寺廟,還有壹個原因。傳說很久以前,四翁兄弟拒絕入朝為官,來到大雲寺打坐學佛。後來老四離開大雲寺,到了福蓋山北麓,乞討捐款,建了歷山寺,與大雲寺成為“兄弟寺”。後來,每逢廟會和齋戒日,念八都人在歷山寺拜完佛像後,都要翻越福蓋山去大雲寺,以示對兄長的尊敬。浦城的人也壹樣,只是順序相反,先去大雲寺,再去歷山寺。來來去去都只是順道走親訪友,加強了兩地村民的感情,所以兩地聯姻很多。

大雲寺依山而建,遠看像壹條鯉魚:前殿是鯉魚嘴,中殿是鯉魚腰,後殿是鯉魚尾。陳彥恩特意帶我們去欣賞鯉魚尾——壹塊壹人多高的灰色石頭,壹半紮根在地下,壹半“長”在空中。陳延根說,魚躍龍門全靠魚尾,大雲寺“有求必應”。這個石尾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徐霞客應該是看到了,只是沒有寫在遊記裏。

這條神奇的尾巴差點被炸飛。1966年7月的壹天,壹群被時代激情點燃的年輕人趕到大雲寺“破四舊”,發現了這條鯉魚尾巴,卻推不動,砸不爛,於是找來炸藥將其炸掉。這時候外面狂風大作,壹聲霹靂響起,瞬間下起了傾盆大雨,我放棄了。有人說,善惡往往只有壹個區別。我相信,這些年輕人放棄爆炸,是壹顆善良的心戰勝了邪念的結果。

前廳外立著壹幅照壁,上面寫著壹副對聯:“門含浙贛千景,殿含雲山萬裏情。”徐霞客是否讀出了壹代女皇武則天的自信和驕傲?

據說日本僧人空海也曾在這裏受到接待。804年7月,壹行派出唐使節代表團從霞浦上岸到長安,路過大雲寺,喝了寺裏和尚給他們的茶,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留下了美麗的壹筆。在年八渡風陵關,我見過壹尊空海和尚的銅像,赤著腳,戴著大禮帽,壹手拿著禪杖,壹手拿著施舍碗,眼神沈靜。在年八度,不止壹個人自豪地告訴我,當年,空海和尚不僅喝了這裏的茶,還帶走了茶苗,讓茶香日化。難怪有人說,時至今日,日本壹座小山裏的茶樹,壹位紳士優雅的香茶,依然洋溢著空海從仙霞古道帶回來的友好情懷。

陳延根今年89歲。他的老家是浦城縣魯管鄉姚寨村,和李很熟。老人年輕的時候曾經跟大雲寺的方丈學過。1983大師去世後,住在廟裏,承擔了看護廟裏的義務。那天我們去的時候,五六個福州的中學生圍著他,了解大雲寺的前世。我們的教育需要書本,也需要陳彥根這樣的口碑。

大雲寺前有兩三棵高大的銀杏樹,被初冬的寒風吹得金黃,引得同行的大姐跪在地上,用手機記錄下它們傲人的色彩和昂揚的姿態。380多年前徐霞客來到這裏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沒有出生,但是他們知道曾經有壹位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來到這裏。

在雨中遊泳

晚上,徐霞客安頓在大雲寺,準備明天去石龍洞遊玩。吃飯洗漱完畢,徐霞客拿出筆墨,借著昏暗的燭光開始寫日記。不管多累,不管是在破廟裏過夜,還是露宿街頭,徐霞客都堅持把白天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有人說,在妳的氣質裏,有妳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徐霞客的氣質裏壹定有浮山的影子!

外面下著大雨,直到第二天。第四天早上,看到雨下的有點慢,徐霞客迫不及待的去參觀石龍洞。寺廟只好安排壹個和尚為他當向導。山路崎嶇,濕滑,荊棘叢生,每壹步都非常艱難。和尚揮舞著壹把柴刀在前面開路。龍洞在半山腰。洞很小,裏面很暗。徐霞客打著火把,爬了進去。地上有壹層厚厚的泥沙,積水漫過了腳。龍洞越來越窄,徐霞客倚著石墻。在比較困難的地方,只能和僧人互相配合,互相扶持,才能最終爬進大洞。洞裏有壹個水池,深不見底。和尚說是“龍潭”。洞頂倒掛壹根白色鐘乳石,形似黑龍,故名“龍洞”。

進洞難,出洞更難。“胸背緊貼兩壁,膝蓋卻不能屈伸,石頭刺痛皮膚。前後不能掛。每度壹人,愈急,恐與石成壹體。”走出石龍洞,徐霞客重生了。

稍作休息後,徐霞客跟隨西陵西行,轉向西南,沿途欣賞“雙筍石人”、“五峰胡安平”等景點,最後登上最高峰:浮頂、中頂。山頂上“都是石頭堆起來的,下面的是板,上面的是蓋”。雲升起時,像壹個車罩漂浮在雲海上——故名“浮罩山”。後來回大雲寺吃飯。下午離開大雲寺,南行十裏,到達醴陵,走仙霞古道到福建九牧,宿魚梁峽街。

可惜的是,由於平時缺少登山鍛煉,到了大雲寺,我們四個人無法跟隨徐霞客的腳步,走完了“霞客路”。而是原路返回年八渡,在壹家農家樂吃了晚飯。徐霞客,講的是“有多遠,要走多遠,如何把自己的足跡連成壹條生命線”,講的是“奇峰怪石並起,彩雲與山嵐相會”的浮山,講的是閩浙攜手守護霞客之路,吸引更多人在浮山遊蕩。

在宴會上,李為寫了壹首詩:

浮仙山有奇峰,驪山寺名揚天下。

《俠客日記》代代相傳,俠客之路千年。

徐霞客怎麽也想不到,壹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年八渡邊城賓館的保安,能寫出這麽美的詩句。

李對說,感謝福蓋山,感謝徐霞客,感謝新時代。

王世良,衢州作家協會會員,江山CPPCC文史委員會特聘委員。作品曾在《雜文百家》、《浙江作家》、《錢江晚報》等報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