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荀子有哪些事跡?

荀子有哪些事跡?

荀子,名卿,又名,戰國末趙邊邑(地理位置約在今陜西省新絳、臨猗、界縣壹帶)人。荀子在總結和批判百家思想的過程中,豐富了儒家的思想理論體系,成為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荀子的少年時代處於中國社會文化劇烈變革和轉型的戰國時期。長期動蕩的戰爭歲月和暴政的嚴酷現實,給廣大民眾帶來了沈重的負擔,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機。重建統壹的社會秩序,恢復合理的人際關系規範,成為當時社會的發展需要和人們的迫切向往。少年時期的荀子目睹了殘酷的現實和人民的苦難,決心改變現實。他夜以繼日地閱讀百家學說,用心把握各派思想的異同。面對百家爭鳴有其道理,有其道理的理論,荀子對百家爭鳴進行了論述,並詳細說明了各家的弊端。在對社會文化的反思中,他通過闡述以儀式為核心特征的文化價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在諸子百家的學說中,荀子特別重視儒家學說和孔子學說,欽佩古代姚舜禹的偉大成就。為了對待時代的危機,復興聖王之道,荀子指出,要挽救現實的危機,重建社會秩序,就要“以順為法,以虞為法,以為法,以子貢為法”。

荀子為了豐富自己的思想知識,帶著拯救世界的願望,離開了趙,來到了燕。荀子在燕國期間,燕王和子治對荀子的觀點進行了批評,不予理會。面對生活中的冷遇和挫折,面對燕國的混亂,公元前264年,年輕的荀子決定去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夏姬龔雪學習。戰國時期,齊國統治者為了達到富庶強兵、稱霸中原的政治目的,在首都薊門附近建立了稷下學宮,以吸引天下學者,探討治國之道。

夏姬·龔雪是壹個容納多種思想流派的研究機構。它不僅招收國內學者,也招收周邊國家的學者。由於齊國統治者采取了壹系列鼓勵措施,夏姬龔雪以其優厚的待遇、寬松的環境、眾多的學校和豐富的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學者,成為當時的學術中心。許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和鄒衍,都去過夏姬講學和談論政治。荀子從燕國來到齊國時,夏姬龔雪正處於鼎盛時期。風華正茂的荀子,以其耳目壹新的學術觀點和辯論風格,在學術大師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夏姬先生的重視和肯定。正是在各種學術大師的指導下,荀子立足於儒家的立場,吸收百家之長,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

荀子在稷下學宮遊學期間,廣泛聽取名師演講,多方面掌握了百家爭鳴的特點。他主持稷下論壇長達24年。齊王堅繼位後,國家大事大亂,政權落入齊王手中。荀子因為涉及王的話,被壹小撮人攻擊。公元前255年,他不得不接受楚國春季沈駿黃歇的任命,為楚國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

荀子晚年是在政治逆境中度過的。他有管理世界的天賦,但從未被重視。當時跟隨荀子學習的弟子中不乏佼佼者。其中,李斯和韓非是荀子的兩個弟子。在與荀子的長期學習中,他們熟悉天下大勢,知道治國方略。李斯以其傑出的才能,受到秦王嬴政的高度重視,獲得了顯赫的地位,為統壹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韓非出生在韓國的壹個貴族家庭。他在與荀子學習時,著重接受了荀子的重法思想,提出了“法、術、權”的統治方法,成為先秦時期法家的著名代表。

荀況學識淵博。他在繼承早期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之長加以綜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荀子把天、地、日、月、星等物看作自然之物,按照壹定的規律自然變化。這是壹個簡單的唯物主義思想。荀子在2000年以前有如此進步的思想,實屬罕見。他不僅否認神靈的力量,而且主張人類的力量可以征服天空。人要控天,人可以“控天命而用之”,這和當時的其他學派有很大的不同。這個思想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公元前238年,楚高烈王駕崩,殷梨園趁機殺了淳沈駿。淳死後,荀子也被廢黜,不再擔任蘭陵令。此後,荀子壹直住在蘭陵。這壹時期,荀子全面總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系統梳理了自己對儒學的繼承發展和對百家爭鳴的綜合批判,寫了壹部幾萬字的書,這就是《荀子》。

荀子的壹生是在戰爭和動亂中度過的。他深刻地意識到了現實社會走向統壹的發展趨勢。在對百家爭鳴的批判性總結中,他以深刻的理論思考和精辟的辯證論,為即將到來的封建大壹統社會制度提供了理論論證和實踐指導。

司馬遷把荀、孟視為戰國逆境中孔子之學的復興和輝煌。“天下爭戰國,儒教稀缺。然而齊魯之間,士不孤廢。魏、宣之際,孟子、在其中,按孔子之作打磨,以示其學於現世。”劉向視荀子為儒家經典的主要繼承者。但遺憾的是,唐以前沒有人註釋《荀子》,以至於“荀子之書千年無光澤”。唐代楊舒編撰《荀子》並為其作註釋,可謂傳播《荀子》的功臣。楊戩將孔子、孟子、荀子視為儒家後裔,認為“蒙克闡發了前者,荀卿啟發了後者”,“其書亦翼六經,榮耀了孔子”。在強調道學傳承和心性之學的宋明道學中,荀子提倡性惡論,對孟思或其法家弟子進行了批判。所以在宋明儒學中,荀子被普遍輕視。朱甚至以輕蔑的態度評論荀子,使荀子被逐出儒家,回歸法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壹直在部的《孟子》壹書,到了唐代開始被要求入經學,“升級”之勢在宋代已成定局,位列經學十三經,被朱譽為四書之壹,從而確立了其在儒學中的正統地位和尊崇地位。

清中葉以後,反對宋學、重視經典考據的考據學興盛,荀子得以復興,也意味著為被宋學所貶損和打壓的荀子平反。壹批學者開始關註和研究荀子和荀子。如謝勇的《荀子註》、王中的《荀卿子通論》、王先謙的《荀子集》,荀子已成為壹道壯麗的風景。在清中葉至清末的荀子復興運動中,人們肯定了荀子在儒學史上的地位,認為荀子的性惡與孟子的性善出發點不同,但旨趣相同。孟子“想盡善盡美”,荀子“想為人,願為善”。經過考證,王中得出結論,並堅信“荀卿之學源於孔子,為經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傑出傳承者和創新者,是在戰國時期諸侯國混亂紛爭的背景下,能夠旗幟鮮明地反對法家、批判秦政治,堅定不移地維護和發揚儒家學術思想和社會政治理想的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