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農民工進城務工對農村的影響(利與弊)?

農民工進城務工對農村的影響(利與弊)?

利:1、 增加收入:務工收入壹定大於務農收入2、 增加人力資本:學會了壹門手藝,增加了壹些知識等3、 增加社會資本:擴大了關系網絡,增加了與人交往的技巧4、 提高對後代教育的支付能力:有錢給孩子交學費,買必要的學習輔助工具5、 提高贍養老人的支付能力:有錢給老人治病,買保健品等6、 促進農村消費結構升級,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基本上都帶回家裏,用於修建新房,購買大宗家用電器等。7、 有利於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壹部分農民外出務工,緩解了土地承載壓力,也使得農業規模經營成為可能,經濟作物成為規模經營的首選,這樣就改善了農業產業結構。8、 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有些外出務工農民看準了農村本地市場的潛力,將積累的資本投入非農行業,改善了農村產業結構。他們要麽將外出務工學到的技能與當地資源結合,要麽為外出務工家庭的消費提供市場,繁榮了農村市場,方便了農民生產和生活,甚至為他們帶來新的理念,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弊:1、 疏遠了跟家鄉親友的關系,減少了原來具備的初級社會資本存量。2、 減弱了在子女人格塑造方面的教化功能,減少了對子女學習和成長的關註,導致子女的被遺棄感,從而增加了他們產生心理和行為偏差的概率。3、 虛假示範效應:常年外出的父母出於對子女的愧疚,對他們常常出手大方,使子女產生壹種錯覺,以為在外面掙錢很容易,導致他們厭學情緒的產生和蔓延。4、 弱化了對老人的贍養功能:盡管外出務工提高了對老人的經濟支持力度,但壹方面老人本來就處於消費低谷期,另壹方面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因此,總的來說,對老人的贍養力度是下降了。5、 強化了祖孫互動的消極效應。本來兒孫繞膝是天倫之樂的體現,但如果老人膝下只有少不更事的孫輩,老人就不得不擔負起照料他們學習、生活的重任。祖輩不得不收起慈祥的天性,擺出父輩才有的威嚴,這樣不可避免地造成祖孫之間關系的緊張。另壹方面,有些自身還很弱小的孫輩不得不代替他們的父母照顧年老體弱的祖輩,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如果祖孫輩之間有了父輩的自然連接,那麽這兩輩人之間的互動將會是其樂熔融的兩性互動,缺失了這壹環,其消極效應就被放大了很多倍,以致於成為他們不能承受之重。6、 增強了農民被剝奪之感,增加了社會動蕩的因素。在城市裏,幹同樣的活,農民工拿得最少,而且各項社會保障也與他們無緣,還要遭受自己國人的歧視。壹旦年老體弱,他們還是得回到農村。如果發生工傷事故或者得了職業病,往往會被提前打發回家鄉。如果討薪,還可能遭遇生命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會產生絕望感,而壹個絕望的人是可能幹出壹些不理性的事情的,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7、 使農民快速“市場化”,加速了農民原子化的過程,削弱了農村社區的凝聚力。農民沒有領悟到市場經濟的真諦——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特定的遊戲規則。只看到了其表明現象——壹切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無論采取什麽手段都是無可厚非的。在這種不正確的認識下,他們的投機心理膨脹,在過度構建和利用社會資本的同時,拋棄了原有社區倫理的約束,坑蒙拐騙、橫行鄉裏,不惜損人利己來達到致富的目的。村民的價值判斷也出現了偏差,只要能給自己帶來物質利益的人,他們就盲目崇拜,希望跟他們壹起做事,以求分壹杯羹,根本不追究他們行為的正當性。那些富起來的人,也失去了傳統的“造福壹方”的社會責任,不僅不回報鄉裏,反而投資於那些破壞環境,甚至毒害青少年的行業,如在城市裏無從藏身的黑網吧正在農村肆意蔓延。結論:農民進城務工的利主要體現在經濟收益上,而弊主要體現在社會層面上。從短期看,經濟收益重於社會收益,因此進城務工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從長期看,則相反。因此,在制定農村政策時,要多加權衡。

從整體上說,農民工進城對於加速我國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於農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其自身所帶的農村壹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壹些不利影響。

從有利方面看主要有:

1.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大量農村的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為當地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了商品的出口,使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代,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裏躋身世界十大外貿大國,並且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優勢。

2.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許多城市居民在選擇工作上“挑肥揀瘦”,對於有些工作甚至不屑壹顧,如果不依賴外地的農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難以維持。而進城打工的農民壹般為臨時工、合同工,他們對工資的期望值不高,對工作條件、勞動強度、勞動報酬、社會地位沒有太多的要求和考慮。他們有的從事壹些城市居民不願幹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環保工人、建築、搬運、家庭保姆等。這些農民工的到來,為當地的市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3.拉動了商業、交通、郵電、金融業的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城,成為城市中的消費群體。隨著人數的增加,他們對糧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費品數量的需求不斷增多。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需增加5萬公斤蔬菜,10萬千瓦時電力,2400萬公斤水和730輛公***汽車。其中壹些人從事地區之間的商品販賣活動,在壹定程度上還起到了平抑物價、活躍市場的作用。農民工每年季節性的外出集中在春耕生產、夏季雙搶和春節前後,壹年形成三個客運高峰期。另外,打工者經常與家人及朋友通過電話和通信聯系,並把掙到的部分工資寄回家鄉,這無形中促進了我國郵電、通訊和金融業的發展。

從消極方面看:

在繁榮的城市經濟中,農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1.對城市就業產生了壹定的壓力。由於農民工的進入,增加了城市工作尋求者的人數,在城市就業崗位數量壹定的情況下,壹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民工就業與城市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的矛盾。

2.加重了城市交通負擔。流動人口的增加使本來就很緊張的城市交通問題更為嚴峻,農民工在城市流動頻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並且主要依賴城市的公***交通工具,這使得交通擁擠、乘車困難的問題更為嚴重。通過對上海、廣州、武漢、北京等城市的調查表明,大城市流動人口的出行率壹般在90%以上,並且80%左右的出行集中在城市中心區,其中,依靠城市公***交通工具的出行量占60%以上。據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沈陽、武漢六大城市測算,工交車輛的平均速度每下降1公裏/小時,相當於六大城市減少了1500輛公***汽車的運輸能力。隨著車速的下降,城市職工上下班候車、乘車時間延長,大城市職工上、下班乘、候車時間平均延長1小時左右,為此,每個職工壹年要耗費相當於50個工作日的時間。

3.對城市的社會治安帶來潛在的隱患。近年來,我國大城市的違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征就是流動人口作案率增加。壹方面,很多不法分子混跡於“民工潮”的大軍中,從事倒買倒賣、偷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由於他們采取種種不法手段詐取錢財,故容易引發打架鬥毆的現象,有的甚至發展到了行兇搶劫、殺人越貨的地步,這給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另壹方面,在民工中也有壹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質較低,只知賺錢,法律觀念淡薄,有些人心存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從事無證經營、哄擡物價、偷稅漏稅等非法牟利的活動。此外,進城農民工特別是外來女工的婚戀生活像經不起摔打的玻璃花,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近些年來,廣州市婦聯受理的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重婚案件呈上升態勢,其中女方當事人90%以上是外來打工妹。更有甚者從事賣淫嫖娼和吸毒、販毒等醜惡活動。

4.增加了計劃生育和城市環境管理的難度。關於農民工的生育問題也成為各地計劃生育工作中的難點。廣東省目前育齡流動人口超過1800萬,其計劃外生育率達20%以上,其中不少是屬於家庭式流動,有的甚至是專門為逃避計劃生育才外出的。廣州市海珠區在對全區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檢查中發現,沒有領取婚育證明的流動人口占檢查人數的80%,而這些人員中又有80%屬於外省來廣東打工的民工。同時,大量民工居住集中的城鄉結合地帶和城市中心區,由於管理跟不上,常會出現垃圾遍地,汙水橫流,市容雜亂,人、畜發病率上升,傳染病乘虛而入的現象。有些農民工把農村的壹些陋習帶到城市,如隨地吐痰,亂丟亂扔,這不僅加劇了疾病的傳播,而且對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據測算,大城市每增加10萬名流動人口,每天會產生10萬公斤垃圾,排放2300萬公斤汙水和汙染物,據不完全統計,為解決流動人口所帶來的上述環境問題,壹個大型城市平均需要額外支出6000萬元。

二、對策建議

為了有效疏導大量進城的農民工,提高正面效應,我們建議:

1.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農民工進城就業是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措施既保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又有利於城市的健康發展。國家要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維護農民與市民的平等,市場準入機會平等,公***用品***享***用。對現行的壹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依法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讓外來人口逐步融入城市。

2.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隨著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國家應采取相關措施,促進勞動力質量提高。將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使農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職業技術技能,以適應就業工作的需要。同時,註重對農民工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以促進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城市環境的美化和有序管理。

3.進壹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當今的戶籍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影響農民進城務工的重要制約因素。雖然壹些地方已經制定了政策,采取了措施,實現城鄉戶籍統壹管理,但在實際執行中仍存在非“國民待遇”現象。為此,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力度,政府應取消對企業使用農民工的行政審批和對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的職業工種限制。企業用工要打破戶口身份界限,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符合用工條件的農民,企業有權自主聘用,勞動保障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及時為其辦理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手續,並實行壹條龍服務。從而為農民工進城就業提供壹個公平的環境。

4.建立農民工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農民工雖然進城創造了財富,但大量農民工社會保障程度很低,農民工群體近乎遊離於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目前,應加快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但由於主客觀方面條件的制約,農民工社會保障建設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齊頭並進,而應堅持分類分層分階段逐步推進的策略,依次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尤其是大病醫療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失業和生育保險制度,積極而有效地逐步維護和實現農民工的基本社會保障權益。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並通過職業福利和社區服務等方式建立農民工的社會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