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中介和公園有什麽區別?

中介和公園有什麽區別?

1.高校的文化底蘊——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傳承。大學文化有自己的個性,它與壹所大學的文化底蘊密切相關,並主要通過文化灌輸被壹代又壹代的學生繼承和發揚,最終被社會認可為其獨有的品格和特色。英國牛津、劍橋的文科,德國柏林、海德堡的治學精神,美國哈佛、耶魯的開放習慣,巴黎師範學院的精神,不僅能陶冶我們學校的師生,也能感染整個社區乃至社會。文化遺產的形成需要歷史的積澱和幾代人的努力。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演變,許多西方大學城(尤其是自然發展的大學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大學文化特色。而我國目前的大學城基本都是規劃建設的,大學城內的很多大學都屬於某個城區內大學的分校。它們建成至今不超過十年,別說獨特的文化底蘊積累,就算繼承老校區的文化傳統也不容易。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建築,而為大師。”。這類似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首任校長吉爾曼說,壹所大學的榮譽應該取決於教師和學者的整體素質,而不是取決於人數,更不是取決於他們所使用的建築。由於兩地辦學或在郊區辦學造成的困難,大學城的老師大多住在遠離校舍的市區。再加上不可復制的文化,建築建起來了,但要把“大師”和他的精神發揚光大,遠非壹朝壹夕之事。2.大學之間,享受文化,融入文化,是壹條很長的路。作為壹個系統,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文化整合是各種文化要素或類型相互適應、相互協調,最終成為壹個有機的文化整體的過程。大學城內的高校通過教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逐步實現文化的共享與融合,是大學城文化的應有之義。高校因其明確的教育目的、相對統壹的價值取向和教學組織管理模式,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整合性。然而,事實上,相互的文化享受和融合程度並不高。此外,教育資源的享有涉及各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在文化整合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各種文化沖突。大學之間文化沖突的直接結果是教育資源的閑置,教育資源既包括活動場所、設施等硬件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校園文化傳統等軟件資源。高校間文化的享受與融合還有壹個問題是,圖書館、機房、食堂等壹些硬件資源的享受相對容易實現,而師資、課程等軟件資源的享受相對滯後,需要更多的時間去享受和融合相關的教育理念、價值觀、習俗等。當然,大學城內各大學之間文化的享受和融合永遠是建立在各大學的相對獨立性和獨特性基礎上的,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做到100%的融合。在大學城建設初期,教育資源閑置和文化沖突的現象也可能是中國大學城發展的必經之路。3.高校內企業間文化創新轉化渠道堵塞了大學城的文化創新轉化功能,集中在壹些專門規劃建設的大學城,即科技園。目前,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約有1000個科技園區。由於政治制度、管理體制、科技創新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每個科技園的文化創造和技術轉化模式各不相同,但這些模式各異的成熟科技園有很多相似之處:壹是依托智力資源,例如矽谷擁有大量以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大學和專業研究機構,擁有30多萬高科技人才,有48個研究機構、教育機構和1150,第二,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政府、中介機構作為文化創新和技術轉化的四大主體高效運行。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的科技園區不下50個,但在文化創新和科技轉化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壹是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文化創新的主體,由於文化底蘊不足,相互之間的文化享受很少,沒有形成壹體化的文化體系,因此在科技創新方面還缺乏後勁;二是企業作為科技轉化的最後壹環,由於發展環境不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不能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三,政府和中介機構作為科技轉化的中間環節,對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協同工作指導不到位。上述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各類科技園區文化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文化無法順利實現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也是我國大學城文化缺失的重要表現。4.大學社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適應是困難的。壹般來說,文化交流的結果是:第壹,兩種文化體系吸收了對方的壹些文化因素,但仍保持各自的獨立性;二是壹方被另壹方同化,從而融入對方的文化體系;第三,吸收彼此的文化因素,形成新的文化體系;四是互相排斥(或壹方對另壹方),保持各自的獨立性。西方大部分自然發展的大學城,大學與社區文化交流的結果基本屬於上述第三類,即大學文化與社區文化經過長期的磨合和適應,相互吸收壹些文化因素,最終融合成壹個既不同於大學文化又不同於原有社區文化的大學城文化體系。另壹方面,文化傳播和文化適應的範圍和程度基本上與兩種文化系統的相似性和接觸時間成正比。在長期的磨合過程中,自然會遇到排斥,甚至文化沖突。比如劍橋大學,由於宗教習俗的不同,加上年輕大學生的調皮搗蛋,據說在其剛剛興起的12世紀,就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多次發生學生與居民的群毆事件。目前,中國的大學城大多位於某個城市的邊緣或郊區。大學周邊的社區是原有的城鎮或新建的生活區和商業區。社區居民與大學師生在價值觀、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壹定的文化差異,相互接觸的時間短直接影響著他們之間文化交流和涵化的範圍和程度。更有甚者,考慮到大學城周邊社區建設不完善,人員雜亂,部分大學城的大學管理員限制學生隨意出入教學區或宿舍區,壹定程度上切斷了與社區的文化交流渠道。由此可見,中國大學城的大學與社團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涵化的現狀是比較尷尬的。基本上還處於只吸收對方壹部分文化因素,但仍保持各自獨立性的階段。甚至有壹種互相排斥的文化沖突。最終形成開放的大學城文化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4.國家大學城建設的價值錯位綜述。在我國,大學城建設是繼20世紀90年代高校合並擴建之後,高等教育領域的又壹重大成就。2000年8月,廊坊東方大學城拉開序幕,隨後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學城相繼建成。短短兩年時間,全國規劃建設了50多個大學城,涉及21個省市。2002年投資325.89億元,校園建築總面積達到14369700平方米,容納134所高校,在校生59.7萬人。時至今日,大學城建設仍風起雲湧,爭相做“大”文章,其中有相當壹部分占用耕地。中國大學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科教興國的前提,高校擴招的背景,城市化加速的重大機遇。與傳統的辦學模式相比,大學城具有“政府社區管理,* * *享受教育資源、市政基礎設施、師生生活社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的特點。研究者普遍認為,大學城的建設有利於“擴大高等教育供給,促進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辦學質量”,開創了壹條“集約型”發展道路,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註入了活力。然而,在大學城“蓬勃發展”的背後,也出現了壹些問題,或者說存在著巨大的發展隱患。根本原因是發展價值觀的錯位。如果不及時修復,就會演變成現實的“圍城”“大圈地”運動,重蹈前幾年各地建經濟開發區的覆轍。因此,從理論上認識中國大學城建設的價值錯位,並在實踐中指導其修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5.創造規劃錯位規劃是全面的長遠發展規劃,是行動的藍圖。在中國大學城的規劃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錯位:1,用地規劃趨於大。壹些地方政府對大學城建設的必要性和基礎條件缺乏應有的論證,對大學城定位不準,操之過急,喜新厭舊,使大學城越做越大。廊坊東方大學城占地6.7平方公裏,湖南嶽麓山大學城占地44平方公裏,河南“鄭州大學城”占地44平方公裏。已開工的“廣州大學城”壹期占地17平方公裏,二期規劃43平方公裏。南京仙林大學城規劃面積高達70平方公裏...中國大多數省份都在建設或規劃大學城項目,從壹兩個到八九個不等,它集教育、商業、房地產、娛樂於壹體。全國50多個大學城,相當壹部分建設用地是耕地,大部分土地是行政劃撥,農民征地補償低。中國是農業大國,土地是農民的根。這種大量占用耕地的行為是短視的,不可持續的。正如位於廣州番禺區的小谷圍島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國第壹大學城”,當地居民說:“大學城規劃的時候,說房子不能上山,樹木不能砍伐。現在山頭被夷平了,不知道砍了多少樹,島上的生態和氣候都被破壞了。這是廣州的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