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經驗?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經驗?

我國防治荒漠化的技術與模式

五項技術可有效遏制荒漠化

1.植物固沙

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經濟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為沙區人畜提供燃料和飼料,同時,又可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復天然植被;營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帶,以阻截流沙對綠洲、交通線、城鎮居民點的侵襲;營造防護林網,控制耕地風蝕和牧場退化;保護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質的沙漠化危害。

2.工程治沙

治理流沙時,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網板等材料設置障礙物或鋪壓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設置屏障,改變大風方向,輸導流沙定向吹移;采取壹定的工程措施,機械地進行幹擾控制,以固定阻擋、輸導搬運流沙,定向塑造風沙地貌,改變沙地條件,轉害為利。

3.化學固沙

在流動沙地上通過噴灑化學膠結物質,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壹定強度的保護殼,隔開氣流對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風蝕性能,達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4.旱地節水

水資源匱乏,是制約荒漠化地區土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的主要難題。因此,引進和開發節水技術,發展灌溉農業就顯得至關重要。壹般采取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田間節水等技術。

5.退化地開發

我國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時,適度進行了開發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農牧業開發技術。在農業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綠洲農田改造、沙地襯膜水稻栽培、鹽堿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溫室栽培與養殖、地膜覆蓋栽培和無土栽培等技術;在牧業上,主要有合理輪牧、以草定畜、草場改良和溫室養殖技術;農牧綜合技術主要有“小生物經濟圈”建設,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

國內四種模式值得推廣

1.赤峰模式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歷史上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荒漠化土地達7萬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面積的77%,251萬公頃草場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個旗(縣)的148個鄉鎮受沙漠化危害。後采用固沙造林育草技術、沙地襯膜水稻栽培技術和“小生物經濟圈”整治技術進行治理,全市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區域性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赤峰模式適合在半濕潤區荒漠地區推廣。

2.榆林模式

榆林地區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沙化面積達2.44萬平方千米,有6座縣城陷於重重沙漠之中,412個村莊受風沙的侵襲壓埋;100年間,已吞沒農田、牧場14萬公頃。人們針對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質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帶、片、網”相結合的防風沙體系,使年沙塵日由20世紀50年代的7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20多天,呈現出人進沙退、林茂糧豐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適合半幹旱地區的荒漠化治理。

3.臨澤模式

臨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兩岸,由於過度樵采、放牧,植被破壞,沙化嚴重,原來的綠洲向南退縮了近500米。後來,采用以綠洲為中心、自邊緣到外圍的“阻、固、封”相結合的防護體系,使流沙面積從54.6%減少到9.4%。臨澤模式適合在幹旱地區沙質荒漠化危害的綠洲地區推廣。

4.和田模式

和田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南邊緣,以綠洲為中心建立防護體系,興修水利,節水灌溉,並采取固定流動沙丘的辦法,治沙效果明顯。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佳”稱號。和田模式適合極端幹旱區地區的荒漠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