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歷史上赤峰屬於哪個朝代?

歷史上赤峰屬於哪個朝代?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東部,紅山文化的發祥地,蒙古國東部四市之壹。原名“昭烏達芒”,因城東北有赭石峰,於80年代初退盟建城時改名為赤峰市。全市轄3區2縣7旗,分別是:紅山區、松山區、元寶山區、林西縣、寧城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奇、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

先秦時期的赤峰,根據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文化時期,赤峰地區就有人類活動,這裏創造了優秀的歷史文化,其中紅山玉龍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傑作。

公元前3世紀左右,在今天的內蒙古河套地區和大青山地區,有壹個以季節鼓上的草為生的遊牧民族。他們就是讓中原王朝極為頭疼和無奈的匈奴人。中原王朝對匈奴的騷擾不堪忍受,卻追不上,打不過。因此,在秦漢時期,他們被賦予了壹個極具貶義的名字:胡。意思是不遵守規則的人。但匈奴人不這麽認為。他們的解釋是:“南方有大漢,北方有壯士。胡哲,天之驕子!”(見《匈奴史》)

在匈奴部落的東部,也有壹支強大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還給他們起了個名字:東胡!因為東胡人也是遊牧民族,不會像漢人壹樣在某個地方長期定居,所以東胡人朝廷的位置還是比較模糊的。戰國時期,燕國開秦滅東湖,燕國在東湖的勢力範圍內建立了“右北平郡”(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東胡人來到了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赤峰地區。根據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分析,今天的赤峰地區是東胡人的主要活動地區。

秦漢時期,魔都可汗領導的匈奴部落開始崛起,強大的東胡部落頻繁向魔都可汗索要寶馬和美女。為了麻痹東胡,冒頓壹壹滿足了東胡的要求。最終冒頓以舉國之力撲向東湖部落,而東湖王則輕敵。東胡王被殺,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戰敗的東胡人分兩路撤退,壹路撤退到烏桓山(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壹帶自稱“烏桓”,壹路撤退到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北部)壹帶自稱“鮮卑”。鮮卑部和烏桓部都離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不算太遠,所以還在匈奴的勢力範圍內,但此時的鮮卑部和烏桓部根本不具備與匈奴抗衡的能力,匈奴也沒有必要滅絕他們。

魏晉南北朝、唐宋、西漢時期,霍去病被漢朝打敗,迫使匈奴單於將王庭遷到遙遠的漠北。為了阻止烏桓繼續向匈奴提供兵力,霍去病將烏桓部落遷至漢朝邊境的五郡,其中就包括位於內蒙古寧城縣西南的幽北平郡。烏桓人終於回到了他們的祖居地,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所以此時的赤峰地區已經在西漢的勢力範圍之內。

王莽新政時期,漢武帝經過艱苦鬥爭,從中央收回鑄幣權,輕而易舉地還給了郡縣。在今天的赤峰市寧城縣店子鄉黑城鎮,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縣州錢幣鑄造基地,大泉五十和小泉乃池的流通錢幣就來自這裏。王莽還下令烏桓部落不得再向匈奴繳納布稅,並主動出兵攻打匈奴。貧窮弱小的烏桓部落根本不是匈奴的對手。無奈之下,烏桓部只好投降匈奴。

劉秀建武二十二年,匈奴發生內亂和蝗災,投降匈奴的烏桓部進攻匈奴,迫使匈奴進壹步西進,烏桓部隨後投降東漢,轉戰大淩河下遊、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內蒙古南部和鄂爾多斯草原,擔任達汗王朝的邊防軍。分布在鮮卑山的鮮卑人乘勢來到烏桓故地、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所以,此時赤峰地區已經進入鮮卑人的勢力範圍。

東漢末年,中原共同崛起,烏桓也想分壹碗羹,於是與占據幽州的袁紹結盟。為了解決南下西進的後顧之憂,曹操精心準備,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白狼山(今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破烏桓。烏桓二十萬大軍全部被俘,袁兄弟也逃往遼東。

中原內亂和烏桓部落的解體為鮮卑部落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機遇。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相繼崛起,其中宇文部在老哈河流域的紫夢川(今遼寧朝陽西北)設立牙帳,今赤峰地區成為鮮卑宇文部的活動中心。

宇文部的另外兩支勢力庫莫西和契丹被鮮卑慕容前燕擊敗,逃到今天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壹帶的松漠。北魏建立後,為了消除庫莫西和契丹的威脅,鮮卑拓跋族於公元388年出兵西拉木倫河,強行肢解庫莫西和契丹。庫莫西被置於宋末西部,契丹被置於宋末東部,即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遊牧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民族,從最初的青牛、白馬兩個部落逐漸發展到八個部落。今天,赤峰市翁牛特旗東部的海爾金山(遼稱木葉山)已成為契丹民族起源的聖地。所以今天的赤峰地區成為當時契丹的政治中心,壹直延續到北宋末年(唐朝鼎盛時期契丹依附於唐朝)。遼代時,赤峰市巴林左旗林動鎮成為契丹人的都城,赤峰市寧城縣成為契丹人的都城。

金元明朝女真攻陷遼寧東京後,遼寧省會黃林府也被金人攻陷。北京會寧府建成後,取消了北京黃林府的稱號,改名為黃林府,黃林府隸屬於北京路。從此,鼎盛時期的遼國腹地失去了昔日的政治中心地位。因此,此時的赤峰地區成了女真人的勢力範圍。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國後,為了表彰洪吉拉的特學禪(也是成吉思汗的嶽父)的功績,封其孫刁阿不來提為魯王,分封至赤峰,並在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大理湖西岸建立了應昌城,供魯王和魯長公主世代使用。直到明朝洪武七年,李文忠入侵高州(今元寶山區風水溝鎮)、大寧(今寧城縣大明鎮)、大石崖(今赤峰紅山區),進入氈帽山(今巴林右旗獨石口蘇木西北)。魯國最後壹個國王死了,赤峰地區又回到了中原王朝手裏。

元順帝退守漠北後,北元流亡政權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明朝為了吸引其他蒙古封建主,在明朝的軍事威脅下,設立了營昌衛(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爾罕蘇木)、扶余衛(今寧城店子鄉黑城村)、泰寧衛(今吉林省洮南附近)、多彥衛(今興安盟紮賚特旗)、扶余衛(今嫩江左岸、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境內),居住在嫩江流域的成吉思汗的弟弟阿紮日加入

同時,建國後,朱元璋任命十七子朱權為豐寧王,駐守大寧城(今寧城縣大明鎮),維護邊疆穩定。

1546年,北元大汗庫登汗為躲避叔父達汗的鋒芒,率部從蒙古祖地埃爾貢河谷南下,越過大興安嶺,與成吉思汗十四弟哈薩爾、廓爾喀左翼首領呼拉哈赤壹起,分割了泰寧、多彥、扶余三圍。沃赤金家族的後代不得不南下湟水,轉戰西拉木倫谷地,逼近明朝邊境放牧。因此,此時的赤峰地區仍在明朝的勢力範圍內。

明末清初滿清時期,北元封建割據愈演愈烈,近代的蒙古部落也基本在這壹時期形成。隨著努爾哈赤民族努爾哈赤的迅速崛起,實現歷史上蒙古的強大,要想達到入主中原的目的,首先要征服和拉攏周邊的蒙古各部,使蒙古地區成為可靠的大後方。努爾哈赤利用聯姻和結盟,拉攏了鄰近的科爾沁部、紮魯特旗、阿魯科爾沁部和翁牛特部,逐步瓦解了李丹汗的軍事實力。

可汗死後,皇太極全盤接受了可汗在蒙古的統治。赤峰地區作為力丹汗的大本營,被重新界定和調整,1636左右,包括赤峰旗在內的漠南蒙古49個旗被界定為新的牧場和領地。

我們來看看赤峰各縣的情況:

阿魯科爾沁旗:第壹個紮薩克是張穆,巴周的曾孫,成吉思汗弟弟哈薩爾的第十四世孫,他封了山殼,疆域在今天的阿魯科爾沁旗;翁牛特旗:十四世孫杜巽陵,成吉思汗的弟弟鐵木格,被立為郡王,掌管翁牛特右旗,大致相當於整個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赤峰市紅山區和河北省圍場;他的弟弟董代慶被封為貝勒,掌管翁牛特左旗。赤峰市從翁牛特右旗分離出來後,翁牛特右旗和翁牛特左旗合並為今天的翁牛特旗;敖漢旗:敖漢部是察哈爾八鄂托克之壹,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後裔。敖漢旗的始祖代青淩渡是成吉思汗的第19個孫子,他的孫子班迪是第壹個紮薩克,紮薩克的疆域在今天的敖漢旗。巴林右旗:巴林右旗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的直系後裔,其祖先色布騰是成吉思汗的第21世孫,被授予紮薩克護國公稱號,並娶了孝莊文所生的古倫淑惠公主。今天在赤峰博物館陳列的清代楠木骨灰盒,就是顧倫淑惠公主的骨灰盒。巴林左奇:巴林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的直系後裔。其始祖滿珠西裏是成吉思汗的第21世孫,是色布騰的堂弟,取名為馮谷山貝子。喀喇沁旗:喀喇沁旗是成吉思汗英雄勒滅後代的封地。清初有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都隸屬於卓索圖盟。卓索圖盟撤銷後,喀喇沁左奇改為喀左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喀左縣),隸屬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中旗改為寧城縣;喀喇沁右旗就是今天的喀喇沁旗,與寧城縣同屬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克什克騰旗部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後裔,其祖先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世孫,被封為紮薩克的壹等塔吉,境內有克什克騰旗巨石陣和烏蘭不同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