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居裏夫人的故事(新的)

居裏夫人的故事(新的)

故事之壹:簡樸生活

1895年,居裏夫人和比埃爾·居裏結婚時,新房裏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壹把。比埃爾·居裏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裏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壹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13年起,居裏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壹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裏夫人壹直到死都“像壹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壹次,壹位美國記者尋訪居裏夫人,他走到村子裏壹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壹位婦女打聽居裏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擡起頭時,記者大吃壹驚:原來她就是居裏夫人。

故事之二:淡泊名利

居裏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壹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07個,卻全不在意。有壹天,她的壹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裏夫人,得到壹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妳怎麽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壹事無成。”

故事之三:“教女有方”

居裏夫人有兩個女兒。“把握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是居裏夫人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訣竅”。早在女兒不足周歲的時候,居裏夫人就引導孩子進行幼兒智力體操訓練,引導孩子廣泛接觸陌生人,去動物園觀賞動物,讓孩子學遊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壹些,她就教她們做壹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她們唱兒歌、講童話。再大壹些,就讓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教她們識字、彈琴、搞手工制作等等,還教她們騎車、騎馬。繼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獲諾貝爾獎之後,由居裏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後輩也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而***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榮獲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偉大的女性瑪麗·居裏

瑪麗·居裏·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波蘭人,著名科學家。

瑪麗·居裏是第壹個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也是第壹個兩次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自從1898年居裏夫婦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之後,120多年來,稱頌她的文章、書籍從未間斷,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給予了她很高的評價,可見她所建立的勛業和她所具有的品質深深地留在後人的印象中,成為科學家和廣大青少年學習的楷模。

貧苦而又奮發的學生

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1867年生於波蘭華沙的壹個正直、愛國的教師家庭。她自小就勤奮好學,16歲時以金獎畢業於中學。因為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華沙不允許女子入大學,加上家庭經濟困難,瑪麗只好只身來到華沙西北的鄉村作家庭教師。

3年的家庭教師生活中,她除了教育主人的幾個孩子外,還擠出時間教當地農民子女讀書,並堅持了自學。她以儉樸生活所節省下來的工資幫助姊姊去巴黎求學。

1889年她回到了華沙,繼續作家庭教師,有壹次她的壹個朋友領她來到實業和農業博物館的實驗室,在這裏她發現了壹個新天地,實驗室使她著了迷。以後只要有時間,她就來實驗室,沈醉在各種物理和化學的實驗中。她對實驗的特殊愛好和基本的實驗技巧,就是在這裏培養起來的。

1892年,在她父親和姊姊的幫助下,她渴望到巴黎求學的願望實現了。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她決心學到真本領,因而學習非常勤奮用功。每天她乘坐1個小時馬車早早地來到教室,選壹個離講臺最近的座位,便清楚地聽到教授所講授的全部知識。為了節省時間和集中精力,也為了省下乘馬車的費用,入學4個月後,她從她姊姊家搬出,遷入學校附近壹住房的頂閣。這閣樓裏沒有火,沒有燈,沒有水,只在屋頂上開了壹個小天窗,依靠它,屋裏才有壹點光明。壹個月僅有40盧布的她,對這種居住條件已很滿足。她壹心撲在學習上,雖然清貧艱苦的生活日益削弱她的體質,然而豐富的知識使她心靈日趨充實。1893年,她終於以第壹名的成績畢業於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該校的數學系。

艱苦的條件,出色的工作

瑪麗的勤勉、好學和聰慧,使她贏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在榮獲物理學碩士學位後,她來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了她的科研活動。就在這裏,她結識了年輕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亦譯彼埃爾·居裏、比埃爾·居裏)。

皮埃爾·居裏1859年生於巴黎壹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因為他具有獨特的富於想象的性格,他父親沒有把他送進學校,而是在家裏自行施教。這種因材施教使彼埃爾16歲通過了中學的畢業考試,18歲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並獲得了理科碩士學位。19歲被聘任為巴黎大學理學院德山教授的助手。他和他那同是理學碩士的哥哥雅克壹起研究,1880年發現了電解質晶體的壓電效應。1883年年僅24歲的彼埃爾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巴黎市理化學校的實驗室主任。當他與瑪麗相識時,他已是壹位有作為的物理學家了。

由於誌趣相投、相互敬慕,瑪麗和彼埃爾之間的友誼發展成愛情。1895年他們結為伉儷,組成壹個誌同道合、和睦相親的幸福家庭。繁忙的家務及1897年出生的女兒並沒有阻礙這對熱愛科學的夫婦,特別是作為母親和主婦的瑪麗,她壹直堅持著學習和科研。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壹種鈾鹽能自動地放射出壹種性質不明的射線。這壹發現引起居裏夫婦的極大興趣,這是壹個極好的研究領域。在壹間原來用作貯藏室的閉塞潮濕的房子裏、瑪麗利用極其簡單的裝置,開始向這個新領域進軍。僅僅幾個星期,她便取得可喜的成果。她證明鈾鹽的這種驚人的放射強度與化合物中所含的鈾量成正比,而不受化合物狀況或外界環境(光線、溫度)的影響。她還認為,這種不可知的放射性是壹種元素的特征。難道只有鈾元素才有這種特性?遵循這壹思路,她決定檢查所有已知的化學物質。通過繁重而又艱巨的普查,她發現了另壹種元素釷的化合物也能自動地發出與鈾射線相似的射線,由此她深信具有放射現象決不只是鈾的特性,而是壹種自然現象。對此她提議把這種現象叫作放射性,把鈾、釷等具有這種特性的物質叫作放射性物質。

她的調查很快從鹽和氧化物擴展到壹切礦物。她毫不厭倦地用同壹方法去研究大量的材料,終於有了新的發現:有些礦物的放射性強度比其單純由所含鈾或釷所產生的放射性強度要大得多。開始她還不敢確信這壹測定,但是經過壹二十次重復測量,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這事實表明這些礦物中含有放射性比鈾、釷強得多的某種未知元素。這是壹個十分重要而吸引人的推斷。盡管壹些同行勸她謹慎些,她還是深信自己的試驗沒有錯,並下定決心把這壹新元素找出來。

瑪麗的研究工作太重要了,使得不僅是丈夫、而且是戰友的彼埃爾決定暫時停止他在晶體方面的研究,協助妻子***同尋找這壹未知元素。彼埃爾的參加,對於瑪麗來說無疑是壹個極大的鼓勵和支持。從此,在那間潮濕的實驗室裏,有著兩個頭腦、四只手在忙碌。這種通力合作,持續了8年,直到壹次意外事故奪去了彼埃爾的生命。

這種未知元素存在於鈾瀝青礦中,但是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這種新元素在礦石中的含量只不過百萬分之壹。他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接著化學分析的程序,分析礦石所含有的各種元素及其放射性,幾經淘汰,逐漸得知那種制造反常的放射性的未知元素隱藏在礦石的兩個化學部分裏。經過不懈的努力,1898年7月,他們從其中壹個部分尋找到壹種新元素,它的化學性質與鉛相似,放射性比鈾強400倍。彼埃爾請瑪麗給這壹新元素命名,她安靜地想了壹會,回答說:“我們可否叫它為釙”。瑪麗以此紀念她念念不忘的祖國,那個在當時的世界地圖上已被俄、德、奧瓜分掉的國家——波蘭,為了表示對祖國的熱愛,瑪麗在論文交給理科博士學院的同時,把論文原稿寄回祖國,所以她的論文差不多在巴黎和華沙同時發表。她的成就為祖國人民爭得了驕傲和光榮。

發現釙元素之後,居裏夫婦以孜孜不倦的精神,繼續對放射性比純鈾強900倍的含鋇部分進行分析。經過濃縮,分部結晶,終於在同年12月得到少量的不很純凈的白色粉末。這種白色粉末在黑暗中閃爍著白光,據此居裏夫婦把它命名為鐳,它的拉丁語原意是“放射”。釙和鐳的發現,給科學界帶來極大的不安。壹些物理學家保持謹慎的態度,要等研究得到進壹步成果,才願表示意見。壹些化學家則明確地表示,測不出原子量,就無法表示鐳的存在。把鐳指給我何看,我們才相信它的存在。要從鈾礦中提煉出純鐳或釙,井把它們的原子量測出來,這對於當時既無完好和足夠的實驗設備,又無購買礦石資金和足夠的實驗費用的居裏夫婦,顯然比從鈾礦中發現釙、鐳要難得多。為了克服這壹困難,他們四處奔波,爭取有關部門的幫助和支援。在他們的努力下,奧地利惠贈1噸鈾礦殘渣。他們又在理化學校借到壹個連擱死屍都不合用的破漏棚屋,開始了更為艱辛的工作。這個棚屋,夏天燥熱得象壹間烤爐,冬天卻凍得可以結冰,不通風的環境還迫使他們把許多煉制操作放在院子裏露天下進行。沒有壹個工人願意在這種條件下工作,居裏夫婦卻在這壹環境中奮鬥了4年。

4年中,不論寒冬還是酷暑,繁重的勞動,毒煙的熏烤,他們從不叫苦。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使艱辛的工作變成了生活的真正樂趣,百折不撓的毅力使他們終於在1902年,即發現鐳後的第45個月,從數噸瀝青鈾礦的煉渣中提煉出0.1克的純凈的氯化鐳,並測得鐳的原子量為225。鐳元素是存在的,那些持懷疑態度的科學家不得不在事實面前低下頭。這麽壹點點鐳鹽,這壹簡單的數字,凝聚了居裏夫婦多少辛勤勞動的心血!夜間,當他們來到棚屋,不開燈而欣賞那閃爍著熒光的氯化鐳時,他們完全沈醉在幸福而又神奇的幻境中。每當居裏夫人回憶起這段生活,都認為這是“過著他們夫婦壹生中最有意義的年代”。

在金錢和榮譽面前

居裏夫婦是壹對將自己的壹切都無私地奉獻給科學事業的偉大科學家,然而法國有關部門對待他們的工作所給予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對於他們的科研成果反應是遲鈍的。首先承認居裏夫婦的才幹並提議給他們安排壹個相應職務的是瑞士政府,1900年,當時居裏還只能為著每個月500法郎而在缺乏設備的實驗室工作時,瑞士的日內瓦大學願以年薪1萬法郎和教授的待遇聘請他開設物理學講座。但是為了提煉出純凈的鐳而從不考慮金錢和待遇的居裏夫婦謝絕了。他們的第壹枚獎章是英國贈與的,由於他們發現了放射性新元素釙和鐳,開辟了放射化學這壹新領域,1903年英國皇家學會邀請他們夫婦到倫敦講學,並授予皇家學會最高的榮譽——戴維獎章。1903年底,居裏夫婦和貝克勒爾壹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聘書、榮譽接踵而來的情況下,法國巴黎大學才於1903年授予居裏夫人以物理學博士學位。1904年巴黎大學理學院才為彼埃爾開設了講座。1905年彼埃爾才被推舉為法蘭西科學院的院士,只講奉獻不求素取的居裏夫婦並不計較這些在他們看來是沒有價值的問題。伴隨著榮譽而來的是繁忙的社交活動和頻頻的記者采訪。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他們的女兒都成為新聞,成為時髦酒館的談話資料。對此他們感到煩惱和不安,他們需要的是安靜,是繼續工作,而不是騷擾。為此他們不得不象逃難者壹樣,化了裝,躲到偏避的鄉村去。當壹個美國記者機警地找到他們後,瑪麗很坦率地告訴他:“在科學上,我們應該註意事,不應該註意人。”壹些要在美國創立制鐳業的技師要居裏夫婦申請這項發明的專利時,他們夫婦商議後作出決定:“不想由於我們的發現而取得物質上的利益,因此我們不去領取專利執照,並且將毫無保留地發表我們的研究成果,包括制取鐳的技術。若有人對鐳感興趣而向我們請求指導,我們將詳細地給以介紹,這樣做,對於制鐳業的發展將有很大好處,它可以在法國和其他國家自由地發展,並以其產品供給需要鐳的學者和醫生應用。”如此聲明可見居裏夫婦所具有的無私、寬闊的胸懷,他們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看作全人類的***同財富。沈重的擔子,獻身的精神

1899壹1904年之間,居裏夫婦***發表了32篇學術論文,集中反映了他們在開拓放射學這個新的科學領域的貢獻。當他們正以倍增的熱情繼續前進時,壹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06年4月19日,彼埃爾在參加了壹次科學家聚會後,步行回家橫穿馬路時,被輛奔馳的載貨馬車撞倒,當場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對於居裏夫人,這壹打擊大沈重了,壹度幾乎使她成為壹個毫無生氣、孤獨可憐的婦人。但是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居裏生前的囑咐:“無論發生什麽事,即使壹個人成了沒有靈魂的身體,他都應該照常工作。”激勵著她。她勇敢地接替了居裏生前的教職,成為法國巴黎大學的第壹個女教授。當她作為物理學教授作第壹次講演時,聽課的人們擠滿了那個梯形教室,塞滿了理學院的走廊,甚至因擠不進理學院而站到索爾本的廣場上。這些聽眾除學生外,還有許多與瑪麗素不相識的社會活動家、記者、藝術家及家庭婦女。他們趕來聽課,更重要的是為了向這位偉大的女性表示敬意。

居裏去世後的瑪麗,不僅生活上要養老撫幼,更重要的是要繼承居裏的事業,把放射學這門課教得更好,要建設起壹個對得起居裏的實驗室,使更多的青年科學家在這裏成長,***同發展科學。為此她接過了居裏的所有擔子,繼續貢獻出她全部的才智和心血。

1908年,彼埃爾·居裏的遺作由瑪麗整理修訂後出版。1910年,瑪麗自己的學術專著《放射性專論》問世。經過深入而細致的研究,瑪麗在助手們幫助下,制備和分析金屬鐳獲得成功,再壹次精確地測定了鐳元素的原子量。她還精確地測定了氧的半衰期,由此確定了鐳、鈾鐳系以及鈾鐳系中許多元素的放射性半衰期,研究了鐳的放射化學性質。在這些研究基礎上,瑪麗又按照門捷列夫周期律整理了這些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轉化關系。1910年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國際放射學會議上,為了尋求壹個國際通用的放射性活度單位和鐳的標準,組織了包括瑪麗在內的10人委員會。委員會建議以1克純鐳的放射強度作為放射性活度單位,並以居裏來命名(1975年,第十五屆國際計量學大會通過以貝克勒爾為國際單位制單位,原單位居裏廢止)。1912年該委員會又在巴黎開會,選擇了瑪麗·居裏親手制備的鐳管作為鐳的國際標準,直到現在它還放置在巴黎的國際衡度局內,作為世界上鐳的第壹個標樣。由於瑪麗·居裏在分離金屬鐳和研究它的性質上所作的傑出貢獻,1911年她又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長期的勞累,特別是放射性物質對她身體的損害,使她身體日漸虛弱。科學的事業心支撐著她,使她藐視了疾病對她的侵擾,當她對病情有所確察後,她卻是更狂熱地投身於工作。只要是身體還可以動,她就要到實驗室去,當她感到實在體力不支時,就堅持在家裏寫書,抓緊生命的最後壹刻作出最後的奉獻。

1934年7月4日,長期積蓄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所造成的惡性貧血即白血病終於奪去了居裏夫人寶貴的生命。她雖然離開了人世,但是她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以及她的崇高品行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裏。

居裏夫人marie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壹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裏夫人marie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壹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裏夫人有壹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壹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裏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裏夫人》(madame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裏夫人的生活,把她壹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裏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壹本新書:《瑪麗亞·居裏:她的壹生》(mariacurie:a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鬥的生命歷程描繪了壹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如果想了解得更多,請繼續閱讀:

居裏夫人簡介

生平經歷

如果只看簡歷,很容易使人覺得瑪麗亞·居裏只是壹帆風順的成功科學家。她於1867年11月在波蘭華沙出生。有壹兄三姊,父母親都是教師。她15歲時以第壹名的成績中學畢業。其後當了幾年家庭教師,於1891年到法團巴黎大學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學教育,1894年畢業,獲得數學和物理兩張證書。1895年,她與任教於巴黎市工業物理和化學學院的皮埃爾·居裏(pierrecurie)結婚,1897年秋長女伊倫(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lippman)做磁學研究,並發表了第壹篇論文;此時,為了博士學位論文作準備,她開始在皮埃爾的實驗室進行新課題,皮埃爾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他們的實驗筆記從1897年12月6日開始,到1898年2月17日記錄了第壹次觀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釙(polonium)為止。經過幾個月追蹤和分析,他們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國科學院宣讀的報告中提出兩個重要發現:壹是元素釙、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這個概念。釙的純化和另壹新元素鐳的分離等現象的發現,對化學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則是物質本質研究的突破性發現。1903年6月,居裏夫人通過論文答辯,獲頒物理科學博士。11月初居裏夫婦獲頒英國皇家學會的戴維獎章(humphreydavymedal);11月中旬更獲悉與貝克勒爾(henribecquerel)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壹最高榮譽,以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現象的研究。1905年他們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爾去世。1911年居裏夫人獲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發現釙和鐳。1934年居裏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長女伊倫和女婿的裏奧·居裏(frédéricjoliot-curie)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科學發現,居裏夫人在世時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裏夫人》,成為風靡全球的壹本傳記。

如果只以事業的成就來衡量。人們不難認為居裏夫人壹生十分幸福。她創了兩個記錄:同壹家庭中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最多,以及個人拿了兩個諾貝爾獎。但事業的成功不能簡單地套入「才能、努力和機遇」的公式,否則個人獨特的個性和遭遇就會被淹沒了。讀蘇珊·昆的新書,我們可以看到居裏夫人的壹生並非壹帆風順,她同樣要面對許多常人會遇到的逆境,從中我們也能看見居裏夫人的個性。

居裏夫婦是怎樣發現鐳這種神秘物質的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壹種神秘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秘。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裏(pierrecurie)***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於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後發現兩種新元素。

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壹種元素命名為釙(polonium),另壹種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為了制得純凈的鐳化合物,居裏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1o0mg氯化鐳,並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著居裏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裏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為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裏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彼埃爾·居裏遭車禍去世。這壹沈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為該校第壹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壹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壹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壹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鬥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癥(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光輝的壹生。

“鐳的母親”

瑪麗婭?斯可羅多夫斯卡婭,即著名的居裏夫人,被譽為“鐳的母親”。她1867年11月7日誕生於俄國沙皇侵略者統治下的波蘭首都華沙。父親是華沙高等學校的物理學教授,使她從小就對科學實驗發生了興趣。

1891年,她到巴黎繼續深造,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學業完成後,她本打算返回祖國為受奴役的波蘭人民服務,但是,與法國年輕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裏的相識,改變了她的計劃。1895年,她與皮埃爾結婚,1897年生了壹個女兒,壹個未來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居裏夫人註意到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的研究工作。自從倫琴發現x射線之後,貝克勒爾在檢查壹種稀有礦物質“鈾鹽”時,又發現了壹種“鈾射線”,朋友們都叫它貝克勒爾射線。

貝克勒爾發現的射線,引起了居裏夫人極大興趣,射線放射出來的力量是從哪裏來的?居裏夫人看到當時歐洲所有的實驗室還沒有人對鈾射線進行過深刻研究,於是決心闖進這個領域。

理化學校校長經過皮埃爾多次請求,才允許居裏夫人使用壹間潮濕的小屋作理化實驗。在攝氏6度的室溫裏,她完全投入到鈾鹽的研究中去了。

居裏夫人受過嚴格的高等化學教育,她在研究鈾鹽礦石時想到,沒有什麽理由可以證明鈾是惟壹能發射射線的化學元素。她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壹進行測定,結果很快發現另外壹種釷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相像。居裏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起壹個新名稱。居裏夫人提議叫它“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作“放射性元素”。

壹天,居裏夫人想到,礦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爾的幫助下,她連續幾天測定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礦物。她發現壹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

經過仔細的研究,居裏夫人不得不承認,用這些瀝青鈾礦中鈾和釷的含量,絕不能解釋她觀察到的放射性的強度。

這種反常的而且過強的放射性是哪裏來的?只能有壹種解釋:這些瀝青礦物中含有壹種少量的比鈾和釷的放射性作用強得多的新元素。居裏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試驗中,已經檢查過當時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裏夫人斷定,這是壹種人類還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裏夫人的發現吸引了皮埃爾的註意,居裏夫婦壹起向未知元素進軍。在潮濕的工作室裏,經過居裏夫婦的合力攻關,1898年7月,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它比純鈾放射性要強400倍。為了紀念居裏夫人的祖國——波蘭,新元素被命名為釙(波蘭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裏夫婦又根據實驗事實宣布,他們又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這種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釙還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可是,當時誰也不能確認他們的發現,因為按化學界的傳統,壹個科學家在宣布他發現新元素的時候,必須拿到實物,並精確地測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裏夫人的報告中卻沒有針和鐳的原子量,手頭也沒有鐳的樣品。

居裏夫婦決定拿出實物來證明。當時,藏有釙和鐳的瀝青鈾礦,是壹種很昂貴的礦物,主要產在波希米亞的聖約阿希母斯塔爾礦,人們煉制這種礦物,從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鈾鹽。對於生活十分清貧的居裏夫婦來說,哪有錢來支付這件工作所必需的費用呢?他們的智慧補足了財力,他們預料,提出鈾之後,礦物裏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壹定還存在,那麽壹定能從提煉鈾鹽後的礦物殘渣中找到它們。經過無數次的周折,奧地利政府決定饋贈壹噸廢礦渣給居裏夫婦,並答應若他們將來還需要大量的礦渣,可以在最優惠的條件下供應。

居裏夫婦的實驗室條件極差,夏天,因為頂棚是玻璃的,裏面被太陽曬得像壹個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凍僵了。居裏夫婦克服了人們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了提煉鐳,他們辛勤地奮鬥著。居裏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實驗,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廢礦渣放入冶煉鍋熔化,連續幾小時不停地用壹根粗大的鐵棍攪動沸騰的材料,而後從中提取僅含百萬分之壹的微量物質。

他們從1898年壹直工作到1902年,經過幾萬次的提煉,處理了幾十噸礦石殘渣,終於得到0.l克的鐳鹽,測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鐳宣告誕生了!

居裏夫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開始關註放射性現象。鐳的發現在科學界爆發了壹次真正的革命。

居裏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為題,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1903年,居裏夫人獲得巴黎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居裏夫婦和貝克勒爾***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繼鐳的發現之後,另壹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錒等也相繼被發現。探討放射性現象的規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質成為科學界的首要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