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旬邑縣經濟

旬邑縣經濟

十壹五以來,旬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壹步提高,城鄉發展取得壹定成效。全省縣域經濟排名從2005年的69位,推進到2010,41的28位。2008年,旬邑獲得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壹等獎,連續四年在全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被評為優秀。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49.3億元,是“十五”末的4.3倍。農業總產值23.3億元,規模工業產值55.5億元;全區財政收入5.7億元,是“十五”末的9倍。地方財政收入6543.8+5億元,是“十五”末的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368元,是“十五”末的2.5倍,凈增263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6元,是“十五”末的3倍,凈增10446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

工業發展

1.煤炭:旬邑工業經濟以煤炭資源開發為主。旬邑縣煤炭資源豐富,分布面積903.4438+0平方公裏,資源量275.438+09.89萬噸。其中,探明地質儲量21.981.9899萬噸;地下煤層埋藏淺,地質構造相對簡單,易於開發利用,開發前景廣闊。

全縣有煤炭企業12家,留守處5個。其中煤礦10座,年設計生產能力298萬噸。2065,438+00,全縣生產原煤700萬噸,實現產值28億元。

2.園區:已建成臺村工業園、潯東循環經濟產業園、土橋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三個工業園區,現入駐企業11家。投資654.38+0.53億元的臺村工業園,在園區內建設了創業大道、科技壹路、濱潯路、潯潯路征,啟動了科技大道東段、科技二路、園區配水廠建設,鋪設了通訊電纜,優化了園區發展環境。目前,已有大秦生態農業公司、卡斯巴裏啤酒釀造公司、新礦機械設備公司、中國聖元果蔬凍幹公司、天信有機復合肥廠、藍海果業、北山果業、百群果業、延長石油等9家企業入駐發展。土橋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投資700多萬元,對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新建道路3公裏,供水管道4000米,汙水管道6000米,高低壓電路3000米。目前,陜西旬邑通達果汁廠、旬邑乳品廠、石水乳品廠等企業已經入駐。

農業發展

旬邑是壹個山區農業縣,位於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形以山地和臺地為主,是典型的雨養旱作農業區。水果、畜牧、蔬菜、煙草等特色產業優勢突出。

蘋果生產方面,先後獲得“中國蘋果之鄉、中國優質蘋果重點縣、中國蘋果20強、國家無公害示範區、中國十大無公害果蔬、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區”等稱號。現在全縣果園面積穩定在50萬畝,人均水果2畝。2011年* *,完成14.2萬畝果樹整形,171萬畝強拉技術,35.5萬畝巧施肥,35.8萬畝無公害;蘋果套袋32億個,果實套袋率96.7%,優質果袋利用率達到90%以上。同時,鼓勵和支持藍海、川興、綠野等果業龍頭企業,積極對接國內外市場,拓展營銷空間,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出口創匯。蘋果已成為旬邑農民增收、加快新農村建設的第壹支柱產業。

畜牧業生產方面,旬邑縣於2009年被省農業廳列為百萬頭生豬建設示範縣。省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計劃三年建成生豬存欄50萬頭、出欄654.38+0萬頭的大縣。目前,全縣已建成600頭商品種豬場35個,100頭育肥場2575個,存欄生豬35萬頭,出欄生豬26.2萬頭。牛2600頭,羊1.53萬只。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4.0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5%。

在大棚蔬菜生產上,全縣已建成日光溫室1780座,平均每畝增收萬元以上,是比較效益最高、農民增收最快的農業新產業。主要種植品種有黃瓜、番茄、辣椒、櫻桃番茄、禮品西瓜、西瓜、芹菜、茄子。

烤煙生產方面,旬邑是國家優質烤煙產區,陜西省烤煙生產基地縣,陜西省烤煙生產標準化示範縣,陜西省烤煙種植四強縣之壹。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地廟、八坡頭、誌田、馬蘭、臺村等5個鎮。2010年,全縣種植烤煙14400畝,收購煙葉4.48萬噸,實現總產值2737.6萬元,為地方財政提供稅收602.2萬元。就糧食生產而言,旬邑縣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臺地和坡地,其次是山地。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和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2011年,全縣夏糧總產量2725438+08000噸。其中,小麥收獲面積65438+萬畝,畝產271公斤,比上年增長9.2%;全縣種植玉米198500畝,其中地膜玉米1910000畝,預計總產量達到137000噸。2010年,省農業廳組織的專家組考察了旬邑縣芝田鎮青村、趙莊村等20個行政村的10420畝高產示範玉米,平均畝產8681公斤,創造了陜西省幹旱高原地區連片春玉米800公斤/畝以上的高產紀錄。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旬邑縣擁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生產基地20萬畝。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0個,成員23689人,輻射帶動農民34691人,年增加農民收入41.27萬元,銷售農副產品2.83億元。根據出土文物,新石器時代旬邑縣就出現了原始手工制品,如石器、骨器和陶器。秦漢時期,生產少量磚瓦。宋代安仁瓷器頗有名氣,境內開始零星采煤,生產方式為長期人工開采。明朝以後,當地的紡紗織布遍布鄉村,釀酒、榨油、染坊、鐵匠、縫紉等發達起來。清代民間手工業的作坊、作坊、作坊都相當可觀。

民國時期,手工業繼續發展。但由於旬邑縣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以及長期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影響,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步伐緩慢。

1934 ~ 1943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壹些工業。但由於戰亂不斷,他們只經歷了很短的壹段時間,有的倒閉了,有的搬到了其他地方。

建國後,全縣工業體系以國有和集體為主,規模和項目增多,技術創新步伐較快,特別是煤炭、電力、制糖、制藥、機械、建材等行業。個別行業在1954 ~ 1978被限制或取締。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工業企業迅速發展。截止1990年底,全縣有國有和集體工業51個,鄉鎮和村辦工業620個,民間聯合辦164個,戶政辦4194個,從業人員1萬多人,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424。旬邑縣崔家河、木嘴等原始村落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這些原始人已經耕種了原始農業。約公元前1600年,鞏留遷居定居,開始農耕。經過十代人的努力,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此後,這片領土長期歸西周管轄。《詩經》中記載這壹時期農業生活的、勉、鞏留、七月等詩歌,已經表明這壹地域的農業生產關系已經變成奴隸主和貴族占有土地的生產關系。自秦漢、唐、明以來,本境壹直是重要的農業區,基本形成了與關中其他地區相同的生產方式和農耕傳統,為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但由於舊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占人口8%左右的地主富農占據了全縣48%的良田。加上自然災害,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種植技術落後,農村經濟落後。1949年糧食畝產44.5公斤,人均糧食24.3公斤。

建國後,旬邑縣的整體農業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農民土地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但由於所有制的單壹化,追求“壹大公有兩大公有”,生產經營的高度集中和集權,分配的平均主義,忽視流通中的價值規律和商品生產的限制,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總結歷史經驗,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旬邑縣在1982 ~ 1984進行了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為科學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了基礎依據。之後利用區劃結果進行區域開發和區域規劃,以糧食生產為中心,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到1990,糧食畝產量提高到176.63公斤,總產量86813噸,比1949提高了3.2倍。年均減少耕地2000多畝,增加人口3000多人,人均糧食增加249斤。烤煙、蘋果、水產養殖均大幅增長,農業經濟發生深刻變化,產業結構逐步合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