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求歷史上海戰~!(要詳細)

求歷史上海戰~!(要詳細)

中日白江口海戰(663年)

朝鮮半島在公元1世紀左右進入三國時代,分成高句麗(又稱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公元6世紀時,和中國接壤的高句麗因為中國隋唐王朝的入侵,為抗衡中國,高句麗便與突厥、百濟、以及與百濟關系密切的日本結成同盟,而中國則與受到高句麗、百濟威脅的新羅國結盟。

公元660年(唐顯慶五年)3月,百濟國在高句麗國支持下,大舉入侵新羅國,新羅軍接連敗北,新羅武烈王向中國求救。唐高宗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統帥,率13萬唐軍東渡討伐百濟。7月,百濟軍大敗,百濟王及百官被俘往長安,百濟王朝崩潰。

公元661年,百濟僧人道琛聯絡百濟遺臣密謀復國,兩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並請求放還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王子豐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曇比羅夫率170艘戰船,護送百濟王子回國。百濟王子歸國後,被扶位百濟王,組織百濟遺民對抗唐軍,其間,日本企圖在朝鮮半島扶持親日政權,向百濟政權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好景不長,公元663年,剛剛拼湊起來的百濟朝廷,因為內部權利劃分不均而發生內訌,因百濟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戰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當日本出兵支援百濟的消息傳到中國後,唐高宗當即派右威衛大將軍孫仁師率軍增援和百濟作戰的劉仁軌、劉仁願軍。9月,唐軍會合,劉仁軌決定先攻取“群兇所聚”的百濟軍巢穴周留城,認為“若克周留,諸城自下”。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將領金法敏率軍從陸路前往周留城;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及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戰船護送糧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韓國錦江)而下,從水陸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陸同舉,攻打周留。

“大唐平百濟塔”

27日,日本支援百濟的水軍先頭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劉仁軌軍,雙方進行交戰,日軍不利而退。28日,日軍將領和百濟國王會商,認為日軍有戰船400余艘,唐軍僅百余艘,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盲目的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雙方展開了激烈海戰,唐軍“左右夾船繞戰”,打亂了日軍陣形,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回旋”,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壹時間“海水盡赤”,數萬日軍或溺死、或被唐軍捕獲。在白江口失敗的打擊下,百濟王逃往高句麗,余部全部歸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白江口海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此後日本調整對外政策,向唐朝臣服,開始以中國為師,謀求自強。

露梁海戰(1598年)

露梁海戰是明朝萬歷二十六年十壹月,中朝兩國水師同日本水師,在朝鮮半島露梁以西海域進行的壹場大規模海戰。

海戰起因

“倭軍攻擊釜山圖”

明朝萬歷年間,日本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壹了日本,但國內仍有壹些擁兵自重的封建主難以控制。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把國內的註意力引向國外,制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作為第壹步,向朝鮮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鮮政府的拒絕。萬歷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壬辰戰爭”,日本侵略軍乘大小艦船700余艘,由對馬島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只用了 2個多月的時間,就占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於是,朝鮮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當時的繪畫作品,表現的是中朝軍隊的壹次軍事會議

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唇齒相依,且“關白(指日本首相豐臣秀吉)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明援朝經略宋應昌語,見《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鑒於這種情況,明朝廷進決定發兵援朝抗日。

萬歷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明軍入朝參戰。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復漢城。日軍退據南部諸道,並提出議和。不久,實現了停戰。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豐臣秀吉增兵北犯。第二年,中朝聯軍大舉反攻,連續奏捷,將日軍壓縮在朝鮮南部壹隅。這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當時,盤踞在朝鮮東南壹隅之日軍,除駐蔚山之第壹軍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萬余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十壹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之軍,就地上船返回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雙方兵力部署和作戰意圖

壹、戰區地理位置

朝鮮西南海區的自然地理有兩大特點:壹是地形復雜,島嶼星羅棋布,水道縱橫交錯,便於水軍依托島岸,隱蔽機動地打擊敵人;二是潮差大,平均可達10米,為遠東地區所罕見。漲潮時,水勢洶湧。退潮時,水位猛降,大片淺灘迅速露出水面。艦船如不迅速駛離,便有擱淺的危險。

二、雙方水師兵力

日本水師在開戰時,擁有1000余艘船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等。

軍博收藏的壹件龜船模型

朝鮮水師兵力約為8萬多人(占朝鮮總兵力的1/4),擁有船舶488艘,包括戰船80艘(每船80人),輔助戰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務船26艘。在這些戰船中,李舜臣創造的“龜船”很有特色。這是壹種大型戰船,上覆蓋板,板上有十字小槽,小槽以外的地方,追插利刃及錐尖。前為龍頭,龍口是銃穴;後為龜尾,尾下亦有銃穴。兩舷各有6個銃穴,銃穴下有櫓8—10支。龜船甲板堅固,機動靈活,攻擊和防護能力均較好。日水軍呈秀吉之曾說:“朝鮮人水戰大異陸戰,且戰船大而行速,樓牌堅厚,銃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盡被撞破。”可見朝鮮水師在李舜臣領 導下,不僅武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是壹支累敗日軍的海上勁旅。

明朝投入朝鮮戰場的兵力約10萬人(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1/8),後來逐漸增加到14萬人。其中水師1.3萬人,戰船500余艘。戰船的種類繁多,有福船、樓船、百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機、虎蹲炮等。據史料記載,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3000米,而日軍的只有100、200米。

三、中朝聯軍水師的兵力部署和作戰企圖

豐臣秀吉死後,日軍分三路從海上撤退。當時,中朝聯軍水師主力約有800艘戰船,部署在古今島壹帶海面,掌握了朝鮮半島西南海域的制海權。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先獲悉日軍撤退的情報,決定在海上阻擊日軍,並作出了相應的部署:

1、聯軍水師主力由古今島向前推進,前出到左水營、玀老島以東海面;

2、在左水營建立基地和聯合軍事指揮所;

3、以壹部兵力占領貓島,封鎖光陽灣,截斷小西行長所率第二軍的退路;

4、以壹部兵力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軍動向。

作戰經過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今後,擬於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十壹月十壹日起開始撤退。駐順天之第二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

十—日晨,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壹支沖鋒艦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智義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有兵力萬余人,艦船500余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其作戰部署是:

1、以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回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

2、以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

3、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朝鮮首相柳成龍親筆書寫的戰史

十九日醜時(淩晨1時至3時左右),島津義弘船隊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面。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吶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壹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卷二第六十八頁)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陳璘即派副將陳蠶率艦前往支援。

“大敗倭寇圖”(局部)

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場戰今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中國水師前來支援,用虎蹲炮連續轟擊,日船紛紛起火。在—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紮,拼命反擊。李舜臣領先督戰,中彈犧牲。其子秘不發喪,鳴鼓揮旗,代父指揮,繼續同中國水師並肩戰鬥。到中午時,日軍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艦船或焚毀沈沒,或被聯軍俘獲。棄船上岸的日軍。也為陸上聯軍殲滅。

海戰結局及影響

露梁海戰是在近400余年前由中朝水軍單獨進行的,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的海上戰役。這次戰役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朝聯軍水師在這次海戰中,密切配合,善於準確判斷情況,並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調整部署,迅速轉移兵力,依托島岸、隱蔽待機,適時出擊。先對壹部從海上撤退的敵軍實施嚴密封鎖,迫其求援;在另壹部敵軍來援時。又迅速斷其退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夾擊,達到了全殲敵軍的目的。

中朝兩國水師在統壹指揮下,密切協同,英勇奮戰,是露梁海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朝鮮水帥統帥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國老將鄧子龍奮不顧身,都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李舜臣犧牲後,其子仍“麾旗督戰,向前不已”,表現了中朝兩國軍隊勇敢善戰,前仆後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

明朝水師部分兵器簡介

福船 是誕生於福建沿海的壹種船型的統稱,***有六號,海戰用的福船,是指壹號和二號。壹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二號稱福船,較壹號稍小,“合常用之”。福船吃水約3.5米,“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高聳。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壹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第二層乃士兵寢息之所,地櫃隱之,須從上躡梯而下;第三層左右各設水門,中置水櫃,乃揚帆炊事之處也,其前後備設木碇,系以棕纜,下碇起碇皆於此層用力;最上壹層為露臺,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沈之,而敵又難於仰攻,彼海戰之利器也。”(《武

備誌》)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虎蹲炮

虎蹲炮 虎蹲炮是明代中葉將軍炮之壹(明代將壹些較大的炮封為將軍),創制於嘉靖年間。這種炮身長2尺,重36斤,上加鐵箍,並配備鐵爪、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好。每發裝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個重30兩的大石子或大鉛子壓住。

佛郎機

佛郎機 明正德年間(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壹種新式火炮。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正德末年,白沙巡檢何儒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優於當時中國的火炮,於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壹批西洋火飽,名之曰佛郎機。

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制佛郎機,稱“大將軍”。經過研制改造,制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備誌》將仿制的佛郎機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於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藥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藥3兩半。1號和2號是屬於重型的。1號長八九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藥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藥11兩。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達五六裏。1、2號佛郎機可用於水戰。

佛郎機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藥室部分),在子銃內裝填彈藥,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佛郎機的特點是母炮和子銃分離,它是後裝炮的壹種形式,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

第二次大沽保衛戰(1859年6月25-26日)

海戰起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憑借其優勢的海上力量,接連攻陷中國沿海重鎮,1858年6月(鹹豐八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等國簽訂了《天津條約》,並約定第二年正式換約。

蒙古親王僧格林沁

《天津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對條約中的苛刻條款相當不滿,鹹豐帝認為“萬難允準”,希望英、法等國能放棄這些條款,同時為防英、法艦隊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會同禮部尚書瑞麟組織大沽和京東防務。

英、法等國政府對從《天津條約》獲得的權益並不滿足,認為應當借換約的機會再次挑起戰爭,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線前往北京,而是在艦隊保護下直闖禁止外國船只進入的大沽口,並拆毀中國軍隊布設的障礙,中國守軍奮起還擊,第二次大沽保衛戰由此爆發。

雙方參戰兵力

中國:

清軍防守大沽口的主要是僧格林沁、勝保等率領的滿蒙軍隊,分別從黑龍江、吉林、綏遠、直隸、北京調往天津,兵力約萬人,主要部署:大沽南北炮臺3800人,新河1700人,新城500人,雙港1000人,天津3000人,營城1100人,北塘1600人。另有臨時招募的民勇、鋪勇,人數也在萬人左右,部署在塘沽至鹹水沽壹線(4000人)、大津(6000人)。僧格林沁與直隸提督史榮樁親自坐鎮大沽南炮臺。

英、法

英法聯軍前往大沽的艦隊***22艘,其中英國蒸汽巡洋艦1艘(艦炮51門,編制520人)、蒸汽炮艦3艘、蒸汽淺水炮艦14艘、蒸汽運輸艦2艘,搭載海軍陸戰隊1200余人;法國蒸汽巡洋艦1艘、蒸汽淺水炮艇1艘,搭載海軍陸戰隊100人,艦隊司令由英國海軍少將賀布擔任。另外美國“托依旺”等3艘軍艦也參加了英法聯軍的行動。

海戰經過

大沽炮臺曾在第壹次大沽保衛戰中失守,《天津條約》訂立後,英法軍隊從天津撤走。受命籌備防務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頓軍隊,添設大沽海口水師,並在第壹次大沽之戰被毀的炮臺、營盤的廢墟上新建防禦設施。南北兩岸各建炮臺3座,***安火炮60門,其中12000斤大鋼炮2門,萬斤大鋼炮9門,5000斤鋼炮2門,西洋鐵炮23門。所有炮臺周圍均堅築堤墻,堤墻之外開挖壕溝,豎立木樁。又在海口設置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並加強了偽裝。為加強翼側的防禦,在北塘地區整修了炮臺,火炮增至24門,對北塘以北的營城亦設兵防守。在天津以東30余裏的雙港附近新建炮臺13座,安設1200斤以下大小鋼鐵炮各81門,大大加強了縱深防禦。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軍艦隊在侵華英軍海軍司令賀布少將率領下到達大沽口外後,立即進行武裝挑釁活動。賀布派康墨雷爾艦長和翻譯孟甘越過攔江沙,向清軍投遞信件,要求三日內開放壹個入口,以便公使溯河去天津。18日下午,英艦8艘,乘風潮之勢直入白河內。乘夜暗,曳倒攔江鐵戧4架。

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與先期到達的聯軍艦隊會合。清政府為防備英、法聯軍重新奪取大沽炮臺,要求英、法、美三國公使在大沽北部的北塘登陸,由清政府派兵保護,進京換約。並且命令新任直隸總督恒福親到北塘迎接英、法、美三國公使,又命令沿途地方官吏備辦供應,妄為照料。在北京正陽門外預備寬敞房屋三處,作為三國公使的住處。

然而,英、法侵略者壹口拒絕從北塘登陸,狂妄叫囂:“定行接仗,不走北塘”,賀布加緊進行戰爭準備。他們原定6月24日發動進攻,由於美國公使要求等待美國艦隊壹同參加,決定把進攻發起的時間展延到25日。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軍向大沽發起攻擊。賀布親率聯軍艦艇12艘(英國淺水蒸汽炮艦11艘,法國淺水蒸汽炮艦1艘),從攔江沙向海口開進。計劃是:炮艦沖過橫江鐵鏈,在炮臺的上手占據有利陣位,以便兩面夾攻,然後在炮艦火力掩護下,海軍陸戰隊從正面登陸,迅速奪取炮臺。

到下午2時,聯軍艦隊在完成開進任務後,賀布便以艦艇數艘排除水中障礙物,開辟通路。其余軍艦排列在旁,進行挑釁。在此過程中,守衛大沽炮臺的中國官兵全部進行了隱蔽和偽裝,炮臺上偃旗息鼓,壹位參戰的英國士兵曾這樣回憶到:“所有炮臺象怪物似地沈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壹點聲音,也看不到什麽旗幟”。直隸總督恒福再次派遣官員拿照會勸說使節由北塘登陸換約。英、法侵略軍拒絕接受照會。

下午3時左右,海口第壹道障礙物被拆毀,賀布立即令艦隊向封鎖海口的鐵鏈逼進,並炮擊兩岸炮臺。“然而壹下子,就象變魔術似的,所有本來掩護著炮臺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來,頃刻之間全部大炮壹齊開火”,守衛炮臺的清軍將士開始猛烈射擊,利用敵艦受阻於水中障礙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揚火力,不久多艘聯軍軍艦被擊傷,賀布本人也負了傷。到下午4時,包括旗艦在內的4艘聯軍軍艦被擊沈,其余參戰的軍艦也全部被擊傷。聯軍見勢不妙,遂豎起白旗詐降,壹旁的美國艦隊司令達底那海軍準將也急忙率艦隊支援英法聯軍,經調整部署後,繼續向炮臺攻擊。

下午5時,身負重傷的賀布下達登陸命令。英、法海軍陸戰隊千余人,在英軍勒蒙上校指揮下,分乘帆船、舢板20余只,利用艦炮火力作掩護,向海口南岸強行登陸,企圖首先奪取南岸3座炮臺。侵略軍登陸後,壹方面遭到炮臺炮火殺傷,另壹方面道路泥濘很難前進,同時遭到守軍和由新河前來增援的滿蒙騎兵的阻擊,被迫後撤。是夜,英、法聯軍又繼續進攻,清軍在火彈照明下,英勇抗擊,又給敵以重大殺傷。激戰壹晝夜,聯軍遭到徹底失敗,殘敵壹直潰逃到杭州灣。

海戰結局及影響

此次戰役,是自第壹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壹次勝利。***擊沈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英軍578人(壹說478人)、法軍14人,俘虜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華艦隊司令賀布受重傷。清軍陣亡38人,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鬥中壯烈殉國。

聯軍的失敗在於輕敵。艦隊司令賀布少將在闖入河口後,就“認為他已穩操勝券”。僧格林沁也對這次戰役作了較深入的評論:“該夷此次之敗,率因驕傲欺敵。其意以為炮臺營壘,垂手可得,水戰失利,繼之步卒。是該夷不信中國敢於壹戰”。清軍以有備擊無備,在火炮射程內突然攻擊,集中打擊敵旗艦,使其指揮失靈,陷入混亂,從而獲得大勝。但由於清軍沒有航速快、火力強的近代艦艇,因此未能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戰區。

馬江海戰

閩江下遊,從福州東南烏龍江與南臺江匯合處,至入海口的壹段的俗稱馬江,又名馬尾。建有著名的馬尾港,是福建海軍的基地,也是重要的通商口岸。馬尾港距離省城福州僅百裏,又是福建的重要屏障。此外,馬尾還是清朝最大的造船基地和最大的海軍學校所在地。因此,馬尾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19世紀80年代初,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揚言,如果中國不接受法國提出的要求,法國便要占領福州的港口作為“擔保品”。

1884年7月12日,法國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在7天內滿足“撤軍”、“賠款”等蠻橫要求。7月14日,在孤拔率領下,法國軍艦以“遊歷”為名陸續進入馬尾港,馬尾港的中國關於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給予法艦“最友好的款待”。

清流健將、會辦福建船政事務大臣張佩綸,後娶李鴻章之女為妻,著名作家張愛玲即是其孫女

但法國艦隊並不是來作客的,進入馬尾港後,法艦立即占據有利位置、偵察地形,於福建船政艦隊的軍艦相鄰而泊,給中國軍艦、福建船政船廠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清廷特派主持福建沿海防務的會辦福建船政事務大臣張佩綸立即發電,請求其他三洋艦隊派艦支援,但只有廣東水師派了2艘軍艦。在搬救兵的同時,張佩綸及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將軍穆圖善等多次致電清廷詢問戰守之策,但得到的多是“彼若不動,我亦不發”之類的命令,於是便不顧水師將領的請戰,下嚴令“無旨不得先行開炮,必待敵船開火,始準還擊,違者雖勝尤斬”。就這樣,海戰尚未開始,中國海軍的手腳就被束縛起來了。

法國艦隊旗艦“窩爾達”

到開戰前,先後進入馬尾港的法國軍艦有10艘,總噸位約15000噸,裝備火炮77門,而中國軍艦雖有11艘,但總噸位僅9800余噸,裝備火炮50余門。且中國艦隊的軍艦大都采用立式蒸氣機,機器在水線之上,又無護甲,極易被破壞,裝備的火炮又基本都是前膛炮,既沒有裝甲,威力、射速又都不如法國軍艦裝備的後膛炮,更為不利的是,法國艦隊還裝備了當時的新式武器——機關炮、魚雷。

法國遠東艦隊

艦 名 艦 型 噸位 馬力 人數 炮數

窩爾達(旗艦) 木殼巡洋艦 1300 1000 160 9

凱旋 裝甲巡洋艦 4127 2400 410 21

杜居士路因 鐵脅木殼巡洋艦 3189 3740 300 10

費勒斯 木殼巡洋艦 2268 2790 250 5

德斯丹 木殼巡洋艦 2236 2790 250 5

野貓 炮艦 515 120 9

益士弼 炮艦 471 120 9

腹蛇 炮艦 471 120 9

45號 魚雷艇

46號 魚雷艇

福建船政水師

艦 名 艦 型 噸 位 馬 力 人 數 炮 數

揚武(旗艦) 木殼巡洋艦 1560 1130 200 11

永保 木殼運輸艦 1358 150 150 3

琛航 木殼運輸艦 1358 150 150 3

福勝 蚊子船 250 389 26 1

建勝 蚊子船 250 389 26 1

藝新 炮艦 245 50 30 5

伏波 炮艦 1258 150 150 5

福星 炮艦 545 80 70 5

濟安 炮艦 1258 150 150 9

飛雲 炮艦 1258 150 150 7

振威 炮艦 572 80 100 5

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後命喪臺灣

1884年8月19日,法國再次向清政府提出勒索巨款的最後通牒,遭到清廷斷然拒絕,8月21日法國政府令駐北京代理公使撤旗回國,同時下令孤拔準備開戰。22日,孤拔接到法國政府命令,當晚8時法國各艦艦長召開作戰會議,決定於次日下午2時左右,利用退潮轉移艦身之機,向中國艦隊發動進攻,此時法國軍艦可以利用艦艏攻擊中國軍艦的艦艉,艦艉是軍艦最為薄弱之處,極易遭到破壞,而且被限令停泊中的中國艦隊即使作出反應,也要做整個半圓形的回轉,才能調轉船頭作戰,如此,法國艦隊就占有了“決定性的戰略優勢”。

8月23日上午8時,為避免港內的各國軍艦誤會,法國艦隊將開戰通知送達各國領事館,並告知了馬尾港內的英國“冠軍”、“藍寶石”、“警覺”、美國“企業”等4艘軍艦。上午10時,閩浙總督何璟接到法方送來的戰書,聲明4小時後向中國開戰,而何璟竟將此消息對外封鎖,直到中午12時過後方才告知張佩綸等人,張佩綸、何如璋聞報後大驚,以中國來不及準備作戰為由,命精通法語的福建船政著名工程師魏瀚乘船前往法方,要求延至次日開戰。而法國艦隊旗艦“窩爾達”號看見中國方面駛來壹船後,孤拔隨即下令對中國艦隊開火,馬江海戰爆發。時為1884年8月23日下午1時45分。

戰前停泊在馬尾的“建勝”

當時,福建船政的艦船有8艘環衛船廠:運輸艦“永保”、“琛航”泊於船廠水坪前;旗艦“揚武”率炮艦“福星”、 “福勝”、 “建勝”、 “伏波”、 “藝新”泊於羅星塔上遊與法艦相拒;另外3艘炮艦“振威”、 “飛雲”、“濟安”泊於羅星塔下遊海關附近。此外,還有10余艘福建水師的舊式戰船和許多武裝舢板,分別停泊於羅星塔南側。法國軍艦與船政艦隊相距僅有數百公尺,對中國軍艦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所以進攻是從兩個方向同時開始的。

馬江海戰

羅星塔上遊方向,孤拔指揮旗艦“窩爾達”等艦集中主要火力攻擊船政旗艦“揚武”,以部分炮火攻擊其他艦船。 “揚武”來不及調轉船頭,壹面砍斷錨鏈,壹面發尾炮還擊,第壹炮就打中“窩爾達”的艦橋,炸死法軍5人,法軍又以46號魚雷艇攻擊“揚武”,另以45號魚雷艇攻擊“福星”。“揚武”右舷中魚雷重傷,上層建築也開始中炮起火,管帶張成卻棄艦乘舢板逃走。“揚武”艦官兵雖頑強抵抗,但軍艦受傷過重開始下沈,在沈沒的最後壹刻,壹名水兵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