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新豐縣教育

新豐縣教育

1978之前,新豐縣的學前教育相當落後。除了縣城有壹所政府幼兒園,鄉鎮的學前教育基本是“空白”。

1979年春,石角公社文怡小學通過開設學前班,率先解決了當地孩子的學前教育問題,開創了農村普及學前教育的先河。通過總結普及文怡小學的經驗,縣教育部門對在農村小學開設學前班、普及學前教育作出了安排,並給予壹定的資金支持,使農村學前班迅速發展起來。到1980,全縣農村小學有65個學前班,在校兒童1725人。此後,經過多年的發展,1990,全縣所有鄉鎮小學都設立了161學前班,入學兒童4808人,占適齡兒童的48%。

同時,為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解決縣城和集鎮學前教育問題,縣政府集資擴建縣城第壹幼兒園(原政府幼兒園),建設第二、第三幼兒園;另壹方面,鼓勵和支持民間興辦幼兒園,加快普及城市兒童學前教育。兩條腿走路,到2005年,全縣幼兒園由1979所增加到20所,其中縣辦幼兒園2所,鎮辦幼兒園6所,民辦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2986人,占城鎮適齡兒童的97%以上。與此同時,幼教隊伍也在不斷成長和完善。2005年,全縣有170名幼兒教師,其中大部分接受過幼兒教師專業教育。1979之前,新豐縣城鄉有175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基本普及小學教育。但由於極左思潮的影響,存在學制縮短(五年制)、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秩序混亂、教育質量低下等諸多問題,影響了小學教育的正常發展。

1980以後,通過撥亂反正逐步規範了辦學秩序:恢復六年學制,取消小學附設初中班,讓學校集中實施小學教育;采用全國統壹教材,規範小學課程設置;恢復考試制度,促進學生的學習意識;去除和分散教學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以上措施,全縣小學教育改變了過去“散、亂、差”的局面,逐步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隨後,結合“九年壹貫制”的實施,縣教育部門在抓好校舍改造建設和充實加強師資隊伍的同時,進壹步調整小學布局,先後將34所生源少、基礎差、師資力量薄弱的農村小學(教學點)合並到鄰近小學,使農村小學布局更加合理,師資力量得到加強。1996實現“九年壹貫制”達標後,教育部門及時把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和標準化學校建設提上日程,對45所基礎薄弱的農村小學進行了改造,使這些薄弱學校通過改造逐步改變落後面貌,實現了規範化辦學,鞏固了“九年壹貫制”成果。經過多次調整合並,2005年全縣有小學125所,教師1385人,學生2559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輟學率為0.12%,小學畢業率為99.98%,初中入學率為98%。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縣教育部門通過揭露和批判極左思潮,撥亂反正,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對中學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革。全部撤銷123所設有初中班的小學和3所設有高中班的初中,調整中學布局。1990沙田初級中學、碼頭初級中學、梅坑二中、梁壩中學、梅寮中學並入鎮中學。1992,鳳嬌中學、沙田中學、馬頭中學停辦,改為初級中學;2000年,新豐壹中取消初中部,停止初壹招生,擴大高級中學招生,改為高級中學。到目前為止,全縣有13所中學,其中縣城3所,鄉鎮10所。通過調整合並,中學布局日趨合理,教育資源得到整合,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全面恢復中學“三三學制”,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設置課程,安排課時,克服師資不足的困難,恢復或開設英語教學,保證學生按時保質完成中學學業。加強中學教師隊伍建設,壹方面鼓勵和支持在職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和進修,努力提高教學專業能力;壹方面,積極引進高學歷外籍教師,充實中學教師隊伍,先後從江西等地招聘20多名師範大學本科畢業生到壹中、二中任教,逐步提高中學教師學歷達標率。不斷增加投入,全面改善中學教學條件。從1985開始,對15中學進行了改擴建,改善了各中學的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其中,新豐壹中、二中實現了多媒體教學。此外,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學習外地先進的教學經驗,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20多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豐縣中學教育日益規範,教學質量顯著提高。2005年,全縣13中學有教師827人,初中班224個,初中生12310人。高中班40個,學生2716人。在全國中學生知識競賽中,先後有49人獲獎,其中壹等獎3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36名。更可喜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其中初中教育的入學率、鞏固率、完成率、畢業率自1996以來壹直保持在98%以上,鞏固了“九年壹貫制”教育的成果。高中教育是壹步壹個腳印,大踏步到老年。從2000年開始,高考分數逐年大幅提高。達到專科錄取分數線的考生人數,2000年為154人,2006年為216人,2002年為371人,2003年和2003年分別為567人。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縣委、縣政府將職業教育納入全縣教育發展規劃,加大職業教育投入,支持職業學校搞好校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充實師資力量,逐步實現規範辦學。1978以來,縣教師進修學校共招收幼師班10個,學生591人。普通教師班5個,學生282人;師範學校9個班,589人;1682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輪訓班;中小學教師計算機培訓班2306個。縣衛生進修學校自1975面向社會招生以來,1982 * * *在校完成學業的二年制學生有三人;1983停止招生後,轉向在職醫務人員培訓和深造。到2004年,* * *開辦了15兩年制中西醫結合醫師班、護理班、鄉村醫生班,培訓各類醫務人員519人,在職醫務人員1089人。1983縣農業技術學校復課後,先後開設水稻栽培、林業、農業、園藝、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工商管理等專業課。截至2002年,已面向社會招生710人,為新豐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了壹批初級專業人才。

2002年,為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促進職業教育規範有序發展,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縣廣播電視大學新豐分校與縣教師進修學校合並,實行兩塊牌子、壹支隊伍,主要承擔全縣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和大專學歷人才的培養。同時撤銷縣農業技校和成人中專,重新設立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合並整合,進壹步改善了師範學校、電大和職業中專的辦學條件,充實和提高了教師隊伍。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於2003年8月正式開學,學制三年,全日制規範化教學。當年招收初中畢業生800余人,開設數控機床、模具設計與制造、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電子電氣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會計與金融、文秘與學前教育等專業。辦學三年來,學校堅持學以致用的方向,與珠三角多家大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實行校廠結合,培養既懂理論知識又會實際操作,滿足現代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2005年,韶關市在勞動部門組織的多項職業資格考試中,學生合格率達到100%。2004年,學校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100骨幹示範中等職業學校之壹。1978年,全縣文盲青年超過12000人,占同齡人口的14.1%。

* *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工農教育被重新提上日程。1979年初,縣工農教育委員會成立,由主管文教工作的縣委常委任主任,公社、大隊也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各派壹名主要領導,從縣、公社、大隊抽調881名幹部組成掃盲隊,到各地開展掃盲工作。到年底,全縣11901青壯年文盲實現脫盲,占文盲半文盲人口的91%,再次成為“盲縣”,受到廣東省教育廳和廣州市政府的表彰。在城鎮,重新開辦工人業余夜校(改名為工人業余中級文化技術學校),廣泛開展工人“雙補”教育(即初中文化教程和初級技能教程)。1400多名勞動者通過了“雙補”教育,大部分獲得了“雙補”證書。

在完成農村掃盲和工農“雙補”教育的基礎上,適時將工農成人教育轉向專業技能培訓。在農村,通過舉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組織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和接受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在農村的科學種養技能,增強農民工的就業適應能力,從1992到2005年,全縣已有56234人在農民技術學校接受培訓,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不斷提高。在城鎮,以工人成人中專為陣地,362名工人完成了中專學業,80多名工人完成了大專學業,956名工人接受了教育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革的推進,為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能力,在縣勞動部門和縣總工會的組織下,免費為企業下崗職工舉辦了各類勞動技能培訓,先後開設了電工、計算機、家政服務等培訓班,使2800多名下崗職工通過培訓提高了再就業能力。

為提高成人教育的層次和水平,1985成立了廣播電視大學新豐分校。到2004年,11專業學科相繼開設,招生1741人,其中1680人完成學業,取得大專文憑。此外,自1984起,由縣教育部門組織實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到2005年,全縣有3000多人參加了自學考試,其中2560人獲得了本科和專科文憑。紀昀是省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面積9平方公裏,主峰海拔1438米。它是珠江三角洲周圍的第壹高峰,也是爬山和看日出的好地方。以綠色原生態為特色,集休閑度假、觀光遊覽、登山探險為壹體的旅遊勝地。主要分為五個功能區:山麓度假區、山地觀光區、溫泉度假區、胡仙旅遊區和鴛鴦湖休閑區。該地區旅遊資源豐富,山、石、水、林、石、泉巧妙結合,景點眾多。有獅子回望,傻象行禮,聖甲蟲朝聖,天狗守城,子母象,五指石,睡美人等等。水景有竹影清波、新豐江源頭、劉蕓瀑布、劍龍瀑布、青龍瀑布、胡仙湖、鴛鴦湖、溫泉等。這些洞穴包括龍巖、揚州巷和龔賢巖。其中,山腳下的溫泉屬於醫療保健溫泉,含有氟、矽、鉀、鎂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四季的景色各有特色,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風花雪月”;春天賞山花,夏天探風,秋天看楓葉,冬天踏冰雪。“風、花、雪、葉”都在壹座山上。尤其是每年清明節前後,妳可以到處看到麻雀。米草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兼具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據說只有30年以上的麻雀和藤蔓才會開花。“壹藤成景,千藤春,百鳥歸巢,萬鳥棲枝。”從遠處看,像是壹只翠鳥在森林裏打滾,但從近處看,卻是壹朵銀花纏繞在壹棵樹上,這是麻雀花的寫照。

新豐江源頭的瀑布落差1.28米,與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在瀑布巖石旁題寫的“新豐江源頭”五個大字相映成趣,蔚為壯觀。位於馬頭鎮譚石村,105國道旁,距縣城12公裏,是新豐保存較為完好的客家圍場。這個圍場是溫氏家族的祖業。創始人之壹的文能萬,在清朝嘉慶年間擔任廣東省負責調查罪犯姓名的大臣(從六年級開始)。其特點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古、大、貴、貴。

古代:圍屋建於清康熙初年(1662),完成於清嘉慶六年(1801),歷時139。歷經四代工匠打造,至今已有200多年。

大:圍屋面積大,建設用地70多畝,其中圍屋前池占地3畝多。建造了9座房屋,其中天井18,大小客廳36間,房間160余間。最高峰時有70多戶300多人。

貴:建築重要部位全部用石板、石條、石塊鑲嵌:大廳門框、門檻用青石鑲嵌;天井、檐階用長石條鑲邊;亭子的窗戶用大青石鑿成,並刻有龍虎的形象,四周的角上鑲嵌著大青石;正門和三中樓正門兩側各有前廊,均由兩塊大青石支撐,底板為石座,顯得高大堅固。由於當地石材缺乏,所有石材都是從外地運過來的,可見成本之昂貴。砌磚是很講究的。大廳使用的所有砌磚都必須經過人工精細打磨表面,並規定每人每天只允許打磨3塊。

正文:從建築物的書、畫、匾上,可以看出當時業主深厚的文化造詣和內涵。正殿上方懸掛著金字橫匾——竹屋堂,顯示了主人的心態和遠見;中央建築的大門上有壹塊“三代六品”的金匾,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冬天,廣東布政使魏代表朝廷頒發的。中央大廳的柱子上掛著壹塊金匾。中樓為正殿,金色木框雕龍繪鳳。左圖為:據巡檢司官員巡視圖;右圖是:狀元回鄉,人龍,簇擁左右,吹打壹片,熱鬧壯觀;兩側的翅膀用屏風代替墻壁,每個屏風上都刻有山水、花鳥、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大門的門檻上雕刻著彩色的馬的圖案。萬畝莊園位於鳳城鎮梁爽村和長皮村交界處,距縣城3公裏。是集觀光、休閑度假、農家樂、購物為壹體的旅遊景點。有馬來西亞楊桃、澳大利亞紅肉李、臺灣省甜酥桃、東魁楊梅、紅酥梨等10多個優良品種4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