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樂山大佛裏面有寶藏嗎?

樂山大佛裏面有寶藏嗎?

寶藏這個東西,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我們可以看到在各種小說當中,人們總是會為了壹些傳說中的寶藏爭的頭破血流,盡管這個寶藏可能只是壹個噱頭,卻還是有很多人為此前赴後繼,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更不要說,如果真的存在寶藏,人們會是什麽樣子。而很多人對於樂山大佛其實也是感到很好奇的,樂山大佛歷經壹千多年的時光,壹直延續到現在,而那樣大的壹尊佛像,很多人可能都想過,在佛像的裏面,會不會隱藏著什麽寶藏呢?畢竟樂山大佛那麽大,如果真的要藏些什麽也不是不可能,而且樂山大佛依山而建,不出什麽大意外的話,佛像也不會遭受什麽巨大的損傷,那麽究竟這種猜想有沒有可能呢?

1.地宮門到底在何處至今仍無法得知

樂山大佛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地處四川省樂山市,並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大佛建於唐代,高71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壹尊摩崖石刻像。

關於樂山大佛修造的史料,目前僅存當時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撰寫的壹篇碑文——《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

從碑文內容來看,大佛工程耗資巨大,修造工程中間停了兩次。據相關學者研究,樂山大佛的形象是嚴格按照佛教《造象度量經》有關尺寸進行施工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大佛頭頂有1021個螺旋發結,手指纖長,長8.3米。樂山大佛的頭部、神態和衣飾有著明顯的漢族化、世俗化的傾向:身材魁梧,體態肥美,雙手撫膝,慈眉善目,儀表端莊。

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在開鑿大佛的同時,命禦林軍親自監督設計並主持修造了地宮。大佛修造前後***90余年,經歷了唐代的四位皇帝。

只是,大佛建造過程中所修的地宮門到底在什麽地方,至今仍無法得知。

由樂山市政府組織的修補大佛的工作於1962年展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壹次頗具規模的修補工作。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修補前胸時,工人在佛肚前發現壹個封閉的藏臟洞,因其位於大佛胸前的心臟處而得名。藏臟洞的發現讓人們紛紛猜測,這是否印證了“藏寶洞”的傳說。

藏臟洞是壹個高3.3米、寬1米、深2米的長方形暗室,應為人工開鑿而成。但令人大失所望的是,被打開的藏寶閣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廢鐵、鉛皮還有封口石。這裏面唯壹有價值的就是封口石了,此封口石為“天寧閣記事殘碑”,是宋代的記事殘碑,為重建天寧閣的遺物。大佛竣工之後,劍南西川節度使曾修有壹座13層的楠木大像閣,後被大火所燒,宋代重建的就是“天寧閣”,後來還是被毀壞了。問題是,宋代時修建的天寧閣的記事殘碑為何成了大佛藏臟洞的封口石呢?

古時候修建佛像多有在佛像上修建密室的例子,按照佛教造像儀軌,在佛像上設“藏臟洞”,洞內裝有“五谷”及“五金”,五谷象征菩薩保佑五谷豐登,五金代表菩薩保佑“招財進寶”。不同的是這些藏寶洞大都開在佛像的背部,但樂山大佛卻開鑿在佛像的心臟部位。

2.對佛像進行“B超體檢”,結果只字未提寶藏

據現場的兩位目擊者回憶推測,壹人認為藏臟洞裏廢鐵與鉛皮應是盜墓者留下的,時間應該不會太久,大約清末民初。另壹人認為暗室內的廢鐵應為“鎏金銅壺”,而鉛皮的原型應該是“鉛皮經卷”。如果推測成立,那麽這些廢鐵和鉛皮也應是宋代遺物。

但壹切都只是推測,這當中最重要也是唯壹的線索便是那塊記事殘碑,但令人深感遺憾的是在“文革”時,暫放於海師洞(海通和尚居所)保管的天寧閣記事殘碑不幸遺失。

關於殘碑上所記錄的文字,暗室之前到底是用來裝何物的,暗室又是何時所修,這壹連串的問題或許還要等待時機成熟的時候才能揭曉答案。

2006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當地文管所的大量專家學者齊聚樂山大佛,應用先進的雷達探測器,耗時大約壹周時間,對巨型佛像進行細微的“B超體檢”。

此次“體檢”的目的是基於對大佛身體內部構造的擔憂。大佛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歷經自然災害,同時還受到戰爭的侵襲。此項名為“地質雷達無損檢測”項目,有來自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4名專家學者,還有大佛景區文管所的5名專家,另外還有招聘來的8名工作人員。運用的地質雷達電磁波將深入大佛內部2~70米處。

檢測之前,有專家稱:“我們將會發現樂山大佛內部是否存在佛教法器,如果存在,則其存留時間極有可能是1200多年前建造大佛時鑿進去的。”

隨著探測工作的正式展開,大佛的腳背、雙腿之間、雙手、大腿以及胸部壹壹被檢測完後,專家只做了壹個簡短的公布:“目前內部結構基本穩定,未發現異常情況。”而對人們所關心的寶藏問題卻只字未提。

看來,關於大佛藏寶壹事又將成為壹個千古謎團了。

3.樂山大佛的設計特點

樂山大佛具有壹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壹條橫向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壹洞,但互未鑿通,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的棱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擡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有壹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裏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淩雲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大佛頂上的頭發,***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壹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壹深約25厘米的窟窿,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壹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裏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裏保存,可惜於文革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