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日本三大汽車廠商為什麽選擇退出F1和WRC

日本三大汽車廠商為什麽選擇退出F1和WRC

三家日本品牌的汽車廠商幾乎在同時以“消極”的態度應對金融危機後的汽車運動市場,是偶然的嗎?其實,從日本企業的文化習慣和組織結構分析,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想比歐美企業,以及近年來越來越“向歐美靠攏”的中國企業,日本企業的文化特點自從其明治維新以來壹直沒有本質的變革。 壹,日本企業是真的只拿數字說話 按理說,在現代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美國企業似乎是最先進最現代的,以MBA為基本傳播方式,美國式的企業管理壹直以各種紛繁的專業術語和漂亮的分析報表數字,配合著壹個又壹個理論去詮釋壹切。但是,次貸危機的爆發,讓美國本也身開始審慎對待這種文化和模式。那就是,壹旦當市場已經無法容納既有發展模式的時候,美國式的做法是,發明壹種解決“眼前問題”的主意、叫上壹大幫著名大學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去刻意“論證”並修飾這種新模式,同時舉出壹兩個成功的範例,無限擴大後推廣到美國全境和世界各地。 日本企業很多也學習美國模式,比如,日本最大的(財閥式)商社三井物產,就是日本五大綜合商社之中唯壹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它的管理文化中漸漸導入了很多美國式的模式(比如本質上並不適合商社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和貿易的內部ERP系統)、乃至復合納斯達克體系的財務計算系統。但是,企業社長的工資仍然停留在只比普通雇員和幹部高3-5倍的基礎上,這壹點沒有和美國接軌,因為經營者的收入數字,必須“對得起”日本的企業文化。 日本企業的贏利壓力很大,壹般在不出現醜聞的情況下,市場和社會對壹個企業的評判標準就是無情的數字,沒人會拿整個大環境作為參照給企業頭頭設置很多“可以原諒”理由。很多情況下,企業頭頭完不成既定目標,不太會出現“上級主管部門”救駕輸血,頭頭會很自覺地走人,不剖腹自殺已經算是進壹大步了。 由此,本田、鈴木和富士重工這些企業,雖然其品牌的汽車銷售在目前狀況下至少比美國的三大汽車廠商要好點,但展望未來,危機感油然而生,為了不使經營數字落差太大,毅然選擇退出大量燒錢的F1和WRC,也是順理成章的。 日本社會,人人拜金,但又以擁有絕對財富的天文數字為恥,這與既仇富又熱衷財富榜排名的中國很不壹樣。日本本身的遺產繼承制度,就註定了絕大多數家族“富不過壹代”的命運。政治和經營體系的確會產生很多世襲家族,但絕對資產的排名方面,無法與中國(含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富豪們匹敵。 日本企業家成功與否,還是要看企業的各種經營數字,包括員工在同行業中是否拿著高於平均水平的工資,而企業領導是否拿最高,根本不在參考之列;相反,拿太多的話,稅務局不來找妳,自然有工會和社會輿論來找妳麻煩的。 二,日本的社會輿論壓力更大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社會既定的道德規範和輿論壓力很多時候猛過法律本身。以豐田為首的汽車廠商已經開始大量裁減臨時員工了,而當這些下崗員工最終看到公司仍然大把大把的資金投到F1和WRC的燒包項目上的時候,譴責的聲浪將會非常巨大。其實,本田也好,鈴木也好,本質上都是上市(民營)企業,沒有日本國營的股份,經營層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合法的範疇內決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是,當日本全境乃至世界範圍都出現經濟大滑坡的時候,再牛的企業也會縮起尾巴,做出壹些切實消減無謂投入的舉動來體現對社會的責任。 我們這裏,服務質量奇差、業務員如同娼妓搬騷擾客戶的的平安保險公司的老總動輒數千萬的年薪;在美國,上市企業老總下崗後隨便拿著近億美金的“分手費”。相比之下,日本三大汽車廠商的退出,多少顯出些許人道成分。要知道,這樣的退出,在壹些好面子的中國企業家的眼裏,比自殺還難受。 而日本企業,在企業渡過難關、開源節流的關鍵時刻,在砍掉類似F1和WRC的參賽和贊助的基礎上,壹般首先動刀的就是領導層的薪金和獎金。在大環境不利和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的情形下,領導照樣拿著搞工資搞獎金,那就等同犯罪,是最沒面子的事情了。 三,今天退出明天還能再來——面子是屁,今天放了明天還會有 三大品牌的退出,並不代表本身的實力不濟。在三大品牌退出的同時,美國的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還在為取得政府的資金支持而苦苦掙紮。 日本是壹個經歷過經濟飛速騰飛、而後泡沫破碎重重砸回地面的國家。日本企業曾經玩過在紐約大把大把燒錢收購美國大樓和美國企業的遊戲……可最終他們敗得很慘——但請註意,這種慘是形式上的。因為借此收購的“慘痛”結果,包括SONY在內的日本品牌開始在美國和世界市場上深入人心。在某種程度上,日本普通國民對經濟波浪型運轉的承受能力,要比暴富的中國企業家都強。 而當日本企業無奈而迅速地承認失敗大舉撤退後,他們換了壹種方式遊戲。他們低調地以參股地方式涉足美國乃至世界的能源和資源性企業,從出口到中國的美國大豆、美國小麥,壹直到澳洲和巴西的鐵礦石,還有中東的石油……有誰知道其中絕大部分“歐美企業”都有日本大型商社的股份和收益在裏面呢? 而當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第壹批重新殺進華爾街的,又是日本與三井體系齊名的財閥——三菱體系的UFJ銀行。更值得關註的是,在UFJ的收購之後,喜歡集體行動的日本金融企業的蠢蠢欲動,紛紛刻意地選擇低調和隱蔽,這與我們大張旗鼓地以政府名義組織所謂“人才海外招聘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抄底的模式不壹樣,代價也不壹樣,結果更不壹樣。 日本的汽車賣得不錯,今天退出了,明天換個時間和姿態進來,沒準更好玩。很少有人知道,本田在大肆進軍世界汽車市場的時候,就是靠為擁有龐大車迷隊伍的邁凱輪車隊提供引擎發跡的;而當今包括ABS在內原本只在賽車上運用的技術,也是本田等汽車廠商率先拿到民用車上叫賣的。今天的本田,在技術實力上肯定比當初剛進F1時更強,但照樣選擇了退出。鈴木和富士重工也各自擁有優秀的汽車技術,同樣選擇了退出拉力賽……或許,它們的這種退出,反而顯示著壹種自信——我的產品已經不需要砸錢燒錢去吆喝叫賣了。 或許,中國的汽車企業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加入到F1和WRC的隊伍中去,這對迅速提升中國汽車品牌無疑是非常有利的。但需要註意的是,有退有進、壹張壹弛,才是取勝的王道。 樂見中石化退出明年的上海F1,反正後面排隊燒錢的企業多得是,獻血靠大家夥的自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