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晉江記憶》39:東街上大茶館

《晉江記憶》39:東街上大茶館

(?又名:成都茶館誰最好)

成都人自古以來就大力喝茶。據成都新新新聞1935統計,當時成都有516條街,599家茶館,而現在,僅市區就有5000多家大型茶館。毋庸置疑,成都堪稱中國的“茶館之都”,喝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壹件“大事”。那麽,成都舊時最有名的茶館有哪些?

成都最古老的“茶館”是位於夏冬街壹側的大慈寺禪茶廳,早在1200年前的唐朝就有了。歷史學家範文瀾在他的《中國通史》中說:茶作為壹種飲料在唐代從江南傳到北方,並逐漸流行起來。據馮仕文·吉劍說,在唐玄宗時期,泰山有壹個大興禪宗的宗教。學禪,首先不能晚上睡覺,於是所有的禪弟子都煮茶驅趕他們睡覺。後來俗人紛紛效仿,成為壹種習俗。城裏開了更多的店賣炒茶,很方便行人買單。成都既不是江南,也不是“北方”。成都的禪和茶,是由壹個叫五香禪師的“洋和尚”推廣開來的。他愛茶如命,視茶為靈芝仙草,還寫了壹首詩《茶》:“谷中活物為草,不愧為道中。柴火人采摘它的葉子,放在杯子裏品嘗美味。禪定成了虛識,頭腦清晰了。不用努力,聳聳肩就開門。”

大慈寺內的禪茶廳,配有茶鼓和“茶頭”接待客人,寺內根據不同的禮儀舉行不同的茶會。通常住持請僧人吃茶,稱為“普通茶”;祭祀佛、菩薩、祖宗時,獻“供茶”;夏天要按僧人戒蠟喝“戒蠟茶”;在壹年壹度的“大約請”期間,大和尚會請寺裏的壹些和尚“敲鼓談茶道”,這是壹種嚴格、高雅、莊重的茶道禮儀。* * *共有12道程序,首先妳要敲茶鼓,然後“打坐”,“進禪堂”,“燒香祈禱”,“用聖水凈化世界”。

大慈寺的“茶頭”相當於街邊茶館裏的“茶博士”,專門接待居士遊客和信眾。這些人喝茶方便多了,沒有那麽多壓力。民國時期,很多先生都喜歡在大慈寺喝茶,據說特別提神。現在也有很多人愛在大慈寺喝茶。

20世紀初,悅來園是成都最有名、最熱鬧的茶園。這個花園不僅是壹個茶園,也是壹個劇院花園。是藝術家和川劇愛好者的聚集地。建於清光緒三十壹年(公元1905年)。“戲聖”康、楊素蘭、唐光體將泰鴻班、粟裕班、翠鴻班、長樂班、升平堂分為三個班。郭沫若在《反正前後》壹文中寫道:“成都第壹個新茶園——明月來茶園,是官商合辦的有限公司制。那裏唱的川劇就是所謂的‘改良型’川劇,請壹群孩子來輔導,很像日本的帝國劇院。”

既然悅來園是唱戲的地方,為什麽叫茶園而不是戲曲園?原來這裏有看戲用的茶,可以邊喝茶邊看戲。茶園坐北朝南,前面是戲臺。左右後面都有包廂座位,是專門為女客人設計的。席前掛竹簾,稱為“掛簾看戲”。樓下是大廳,有方桌和長凳。每張桌子坐六個人,但沒有人坐在面對舞臺的壹側,以免影響後面的觀眾。每位觀眾的桌上都有壹碗蓋好的茶,廂房裏有小攤販,胸前掛著壹個木箱,裏面裝著瓜子、花生、香煙、糖果向觀眾兜售。劇院的屋頂橫梁上安裝了八排蒲扇,每排四個風扇懸在空中。通過滑輪用人力拉,1人可以拉兩排,臺下4個人拉,讓會場涼風習習。服務員(也叫茶博士)經常端著茶壺給大家調茶,有時還會把熱氣騰騰的面巾扔到空中,送到喝茶的人面前擦臉。劉士亮,壹個奇特的天才,曾為此寫下詞:

悅來茶園也是劇場,而且是如火如荼。

喝茶看個劇吃個瓜子都是小仙女!

後來廂房的方桌板凳改成了壹長排木椅,觀眾也相應入座,仍要供應茶水。放茶碗的地方在木椅的靠背上,椅子旁邊有壹塊固定板,掛著小鐵絲網。茶碗換成了小盅,放在鐵絲網裏,喝的時候還能看。到了民國時期,出現了像悅來茶園這種集喝茶、看戲為壹體的休閑場所,還有中烈寺北街的可園、少城公園的萬春茶園、總府街的群賢茶園等。如果加上安瀾茶園、芙蓉閣茶園、思春茶園等。,表演揚琴、清音鼓、寫真集和相聲,

抗戰時期,花花茶館是成都乃至四川最大的茶館。當時位於成壽東街,三堂四院,1,000多家茶館。僅員工就有60多人,可見其規模之大。

茶廳的主人名叫廖文昌,是成都商會茶業協會會長。他看到很多“下江人”(江浙、上海、南京等長江下遊地區的人統稱)擠進大後方,其中不乏商人,於是開了這樣壹家“新”茶館。所謂“新風格”,就是把煤氣燈換成電燈,把人拉的蒲扇換成電扇,在茶室裏裝上留聲機,咿咿呀呀地播放百代唱片公司錄制的劇目和歌曲。服務員不穿馬甲,不戴瓜皮帽,而是統壹的白帽白褲,穿著筆挺,充滿“洋氣”氣息,有點上海和江浙的“文明”。由於廖文昌是成都商會的領軍人物,來這裏喝茶的大多是商務人士。他們在這裏交流信息,洽談業務,了解市場,抓住商機,很多大生意都是在這裏做成的。所以這裏壹天到晚都是人潮湧動,1000多家茶館座無虛席。

廖文昌還開了壹家茶店,叫花花茶店,專營邛崍縣和大邑縣的茶葉。他的茶廳也用這種茶。每年春茶離樹,他就大量收購,用自己祖傳的秘法烘焙,聞壹聞。茶的味道特別醇厚,這也是花花茶廳生意特別好的另壹個重要原因。

這是清朝壹個太監開的茶館。店主姓袁,名德清,早年在宮裏打雜。宣彤被趕出皇宮後,他非常害怕,就跑到成都,在壹個旗手的幫助下開了壹家小茶館。但起初,生意清淡,他壹天最多只能賣十幾碗茶。

原因是什麽?原來成都的茶館實際上分為三類。壹般來說有三種:第壹種是袍哥。在舊社會,大量成都人參加袍哥的組織,“碼頭”、“公共場所”、“俱樂部”種類繁多。這些組織的活動大多設在茶館,很多茶館是袍哥的知名人士開的。袁德慶是個不男不女的太監。他沒有資格參加袍哥。哪些兄弟會去看望他?第二種是商會,是商人活動的場所,比如安樂寺茶樓,是糧油行業同仁的聚集地;春熙路的殷桃茶園是“金銀幫”的聚集地;紗業在東街的休閑茶館;米販子去南門火巷茶館;賣鴉片槍的都在商業場上的香茗茶樓裏...袁德清不是生意人,又是新來的,碰不到門,自然沒有門。第三種是休閑。以前成都是個消費城市,生活節奏很慢。許多遊手好閑的人無聊時就喝茶消磨時間。但是在家喝茶不好嗎?為什麽去茶館?這是因為,只有去茶館,妳才能有放松放松的氛圍。可以和熟人聊天,下棋,打牌,聽評書,揚琴,數錢板。最“有條件”(高檔)的還可以去悅來茶園看壹場戲,而德清茶館冷清,沒有這些東西。喝茶的人到了那裏,連熟人都不多,還不如在家喝悶茶。

怎麽才能打開局面?袁德清苦苦思索,絞盡腦汁。突然他靈機壹動,決定在沏茶的茶上大做文章。

俗話說“茶不如水”,好茶必須有好水才算上品。“蒙山之巔的茶”如果不是“長江之水”,那就遜色了。泡茶用什麽水最好?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泉水為上,河水次之,井水為下。成都是平原,沒有山泉水,但井水豐富,這也是喝茶的大忌。於是,每個茶館都請人用膠輪車提著大木桶到城南的錦江河邊取水,並在門口掛壹盞小燈籠,上書“江香茶”,以示自己的茶館善飲水。沏茶河比井水好,但袁德清總覺得有壹股煙火味,不如宮中水質清爽。有什麽區別?突然,他想到了乾隆皇帝“洗水”的方法:相傳乾隆皇帝做了壹個銀桶,用來測量天下江河、泉水、湖泊的水質。水最輕的地方,水最好,分上中下三級。權衡結果,北京玉泉山玉泉水第壹,長江河水第二,惠泉第三,虎跑泉第四。於是他把玉泉的水作為宮廷用水,儲存在壹個大壇子裏備用。但如果時間長了水質變了,他就讓人把別的泉水或者湖水倒進骨灰盒裏,用力攪拌,然後讓它澄清。其他的水比較重,所以沈到底。玉泉水最輕,所以會浮在上面,稱為“以水洗水”。壹直沿襲到清朝末年,清宮用的水就是由此而來,所以特別醇厚。袁德清受此啟發,從成都取來河水和井水,分別稱重。河水確實變淡了。然後他把兩種水混合,攪拌沈澱,用漂浮的水來泡茶。不出所料,質量變化很大,兩個水相結合時有了意想不到的微妙反應。喝起來非常純正爽口,所有的茶客都拍手叫好,生意立刻興隆起來。可惜沒幾年就火了。袁德清病死了,他的德清茶館也消失了。

這又是壹個在水質上做文章的茶館。老板叫尹,資產階級,有個媳婦,是成都安順橋袍哥大哥芳的女兒。他的父親和叔叔在京城開了壹家茶館,在婆家的幫助下,來到成都開了壹家。尹姬茶館有兩個特點,壹是水質清澈,二是茶具精美。尹姬用的水自然是晉江的河水,但是經過了四個沙缸的層層過濾,純凈、純凈、幹凈。他的沙罐放在天井裏,上下四層。罐子裏放了半罐鵝卵石,鵝卵石上覆蓋著河沙。河沙表面鋪了壹層棕櫚皮。河水從罐子口落下,罐子下面有壹個小洞。插了壹根竹筒,水從竹筒流入石階下的第二個壇子。在第二個水缸的底部,放置了七個有七個邊緣和八個拳頭大小的孔並且布滿孔的麻子“鵝卵石”,然後放置了三十個核桃大小的麻子石頭,用河沙和棕櫚皮覆蓋,水流入第三個沙缸。在第三個沙罐的底部,有“麻子”狀的鵝卵石,厚度約壹尺。在石頭上,有壹層青岡制成的木崗炭,在木崗炭上,又有壹層木炭(木炭是壹種資源特有的礦物,可以用來雕刻佛像和佛珠,制作煙鬥,煙鬥不產生煙油,有“藥用價值”,相當貴重)。然後,河沙和棕櫚皮鋪在木炭上,水流進第四個水箱。他的河沙也很講究,用的是離資中城十幾裏的龜灘洞子口的白眼沙,又白又厚。據說別處的河沙不好。就這樣,他用的水像涓涓細流壹樣註入下面的大石缸,其純度可想而知。這種水即使放在石缸裏三到五個月也不會發臭,還會長青苔養魚。是“活水”!

尹姬茶館用的茶具也很有講究:用的是銅煮鍋,茶爐周圍不得沾染油汙和汗漬;茶碗也很老了,有的碗有缺口或者裂縫,非常難看,但是專家會知道,這些茶碗大部分是清朝的瓷器,也有壹些是明朝的。這些東西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所有的憤怒都消失了。它們是用來裝茶葉的,用經過特殊處理的水質沖泡。自然有壹種只有老茶客才能體會卻無法表達的絕佳滋味。

?(第二部分:《上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