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獵聘網招聘 - 中學生法制報道普法作文

中學生法制報道普法作文

讓每個孩子都沐浴在法律的陽光下。

——紀念第二個“12.4”全國法制宣傳日

崔莉·汪海洲·王怡君

編輯評論/註釋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直接決定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事實上,從壹五到四五,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和法律保護壹直是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和共同行動。

在第二個“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到來之際,我們推出這壹特刊,根本目的是讓貫穿憲法核心的公民權利義務意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等法治基本理念,涓涓細流,深入青年學生的頭腦和心靈。

法律教育被納入教學體系。

65438+10月25日,北京。在壹個普通的會議室裏,來自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等部門的相關領導正在召開以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為主題的會議。

這次會議引人註目的是,不僅司法部部長張、教育部部長陳至立、中央綜治辦主任、共青團中央等高層領導出席了會議,而且會議內容通過電視和電話信號傳到了全國各地的分會場。

會議傳遞了壹個極其重要的信息:中國正在努力構建從小學到大學循序漸進、科學合理的法學教育體系。這壹不同尋常的舉動意味著,法律知識的學習已被納入各級學校的必修課,法學教育在我國學生知識結構中的比重大大提升。

不可回避的是,我國青年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令人擔憂。壹項調查顯示,我國中學生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認識分別只有24.7%和16.4%。對此,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張磐石指出,中學生對這兩部與其權利義務密切相關的法律仍然知之甚少,這從壹個側面反映出中國青少年的法律知識水平、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仍有待全面提高。

青少年在中國人口中占很大比例,各級各類學生超過2.4億。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生長發育階段,明辨是非能力差,自制力弱,可塑性強,容易受到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目前,青少年犯罪問題依然突出。青少年團夥犯罪和有組織犯罪增多,暴力程度加劇,犯罪年齡也向低齡化發展。其中,法治觀念淡薄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正視當下,就是鑄造未來。為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日前,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幹意見》。《意見》主要勾勒了我國法制教育體系的構成,即小學法制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法制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交通安全意識、環境保護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中學法制教育應當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觀念教育為重點,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守法用法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能力,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中等專業學校、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應當突出與其專業知識和勞動保護有關的法律知識教育;大學的法學教育應當突出現代法學基礎理論和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掌握民法、市場經濟法和世貿組織規則的基本知識,樹立憲法意識、權利義務平等意識和依法辦事意識。

更重要的是,今後法制教育的情況將納入學校教育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法制教育計劃、教材、課時、教師“四落實”也將是評價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學生學習法律和遵守法律法規的情況也將納入升學、招生、征兵和參軍的考核內容。

有關人士認為,這壹《意見》的出臺,表明我國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提升到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水平。這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明智和戰略性舉措。

壹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網絡正在全國各地構建、編織。

司法工作者走向教學第壹線

方顏佳是北京市昌平區的壹名檢察官,同時也是壹名學校法律顧問。她經常被邀請去中學做法律講座。

有壹次,去壹所中學做法制講座。她壹走到學校門口,就看到壹群十五六歲的男同學圍了過來,怒目而視,有的甚至叫囂著“放學見,但我們不會停。”方正要上前,這時鈴聲響了,學生們聚集在教室裏聽方的法律課。

檢察官心裏放不下那些吵吵鬧鬧的孩子。在她的演講中,她舉了壹個由學生之間的爭吵引起的悲慘事故的例子。

她說,學生要學會溝通,學會理解,學會互相付出,千萬不要情緒化,不要打架。這種壹時的狂熱帶來的後果不僅會傷害學生,也會給學校和家長帶來巨大的痛苦。

她諄諄告誡:“孩子,任何時候,妳腦子裏都要有‘佛法’這根弦!”方的目光關切地滑過每壹個學生的臉龐。

下課後,男生們圍了過來,紅著臉說:“阿姨,您剛才說的這些中學生案例,讓我們知道了什麽是違法犯罪。我們不想走上犯罪的道路。太可怕了。現在我們知道該怎麽做了。”男孩們把手握在壹起。

那壹刻,方覺得所有的倦意和擔憂都被解除了。這也讓方對法律顧問這個“業余”職位更加熱衷。

目前,像方這樣的法律顧問和副校長活躍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學。

法制副院長、法律顧問多來自政法壹線。他們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識,能夠利用學校特定的文化傳播空間,配合學校對學生開展多種多樣、有針對性的法制教育。在強化中小學生法制觀念、預防青少年犯罪、綜合治理校園周邊環境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近年來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壹道風景。

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法制副校長和法律輔導員的設置仍存在諸多局限,如工作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工作方法和教學內容單壹,與學校缺乏有效的雙向溝通,聯系松散,法制副校長職責不清等。

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童麗華表示,由於法制副校長和法律輔導員本身工作就很忙,不可能每天都在學校,接觸學生的時間也很少,而且他們平時的法律工作重點也不壹定與未成年人有關。而且由於他們擔任法制副校長的職務並不固定,其工作崗位和職務的變動會影響學校法學教育的長遠發展。日前,海澱區教委與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協商,共同啟動了“中小學法律教師培訓項目”,旨在培養自己的中小學法律教師,初步決定為海澱區每所中小學培訓1名法律教師。

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相關法律、未成年人權利義務法制教育、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避免校園傷害事故的發生及處理程序等,使法學教師能夠擔負起學校法制教育和處理日常校園法律相關問題的職責。

壹位受過培訓的老師說,我們接受過系統的法律專業培訓,然後給學生上法律課,所以不會像以前那樣學賣或者照本宣科。“我相信學生們的法律課會更加精彩。”老師充滿了信心。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采取各種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適應青少年學生特點的普法活動,才能容易被學生接受。

同學們走出課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為普法“第二課堂”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在大連育文中學的壹堂法律知識課上,學生們經過壹個月的精心準備,模擬開庭。這個審判案例是關於如何認定正當防衛。案件聽起來很專業,但是學生模擬控辯雙方,不時引用刑法,辯論非常激烈。在場的同學被深深吸引,也積極動腦分析案情,對比法律。

像這樣的模擬審判課越來越多地在教室裏上演。它以直觀、參與、生動的特點,成為在青年學生中普及法律知識的有效形式。

各種豐富多彩的法制“第二課堂”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廣泛開展。

有的學校利用課外活動、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形式,不斷拓展學生的法律知識;有的通過開展征文、知識競賽、模擬審判等活動,增加學生的參與度,獲得更多的法律實踐經驗。有的組織旁聽庭審,參觀監獄、勞教場所,通過生動具體的案例和當事人的陳述,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威嚴。

各地學校還建設了壹批青少年法律學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法律服務熱線等。這些活動成為吸引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參與社會法律實踐的新載體。

據介紹,自去年8月第壹所少年法學院正式成立以來,全國多個地區全面開展了創建少年法學院的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建立社區青少年法律學校3000多所,培訓青少年近400萬人。

壹項調查顯示,中學生期望學習法律知識的形式主要是主體參與,如了解案例、模擬庭審、課堂辯論和同學討論、參觀展覽等,比例高達70.7%。

對此,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研究員張磐石認為,這說明學生希望以主體參與的形式積極獲取法律知識,從而融入現實社會的現實,在未來的法制社會中把握自己的命運,這恰恰符合現實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培養的要求。

廣東省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四個壹”系列活動:創作法制教育小品、組織法律知識競賽、開展有獎征文比賽、出版漫畫書。共有800多萬學生參與活動,小品在全省巡回演出100場,場場爆滿。

在浙江省,校園文化活動被視為法制教育的有效載體,以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和積極性。他們壹方面充分利用櫥窗、黑板報、墻報等學校最常規的宣傳陣地,普及法律知識;另壹方面,組織學習法律的興趣小組,通過“紅領巾法律學校”、“少年警校”、“少年法律學校”等相對固定的法律教育基地,定期舉辦法律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夏令營等各種活動。

在天津,今年在全市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中舉辦征文比賽,收到征文作品10萬余篇。

去年“12.4”法制宣傳日期間,塘沽區舉辦了中小學生撰寫“法制報”比賽。全區6萬多名中小學生參與制作,提交了3000多幅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參賽作品,陳列在世紀廣場40米長的玻璃窗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普法長廊”。19910中央綜治辦、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聯合主辦《為了明天》展覽,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本次展覽吸引了超過654.38+0萬青年學生和教師。

法學專家指出,普法要改變形式上簡單的說教方式,在內容上結合兒童能感受到的事物,通過壹系列學生容易接受的法律實踐活動,將法律知識深入淺出地融入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讓法律教育成為生動直觀的生活體驗,讓法律知識和意識自然融入學生的頭腦和生活。

近日,由中國關心下壹代工作委員會和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舉辦的“億萬青少年普法”大型活動也正式啟動。本次活動將持續三年,重點圍繞青少年特點,以舉辦普法論壇、普法競賽、征文、普法夏令營、大型普法晚會等形式,大力宣傳“關愛青少年,與法律同行”的主題。

“法律就在每個人身邊。”

在“關愛青春,與法律同行”啟動儀式上,央視法制節目主持人撒貝寧講了壹個故事。

去年“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期間,央視《法制報道》做了壹個節目,講的是壹個未成年少女被強奸,歹徒卻無法繩之以法。他的父親憤怒地跑去殺了那個人,結果進了監獄。記者前來采訪時,這個柔弱的女孩從頭到尾都躺在床上,背對著鏡頭。

采訪結束,記者在村外散步時,壹個記者不由自主地轉過頭,卻突然看到那個女孩靠在門邊看著記者。雨霧中,女孩的笑臉模糊不清,卻清晰地印在了記者的心裏。

撒貝寧說,對於這個身心受到巨大傷害的女孩來說,只有法律才是她未來生活的全部支撐和希望。

法律專家指出,當前,壹方面青少年犯罪現象依然突出,另壹方面,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破壞青少年成長環境的犯罪也呈上升趨勢。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學生是弱勢群體,他們往往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因此,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不僅要使青少年了解和遵守法律,還要培養他們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高自我防衛能力,進而成長為具有良好法律素質的合格公民。

鑒於此,各地團組織動員社會各界,舉辦各種形式的青少年自理學校、培訓班、訓練營,邀請專家授課、觀看視頻、模擬情景訓練等。,從而向青少年普及自我保健知識和技能,教育學生拒絕誘惑,遠離危險,防範侵害。

2001年7月,共青團中央、中央綜治委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領導小組、中國青年報聯合主辦征文《我的自理經驗》。活動得到了全國青少年的廣泛關註和熱情參與,共收到來自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00多篇征文。通過生動的筆觸,學生們講述了他們在學習法律用法的過程中的自我保健經驗。還有危險的“防範意識幫我逃出魔掌”,“用法律對私企老板說‘不’”,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給自己弄新鞋,用學來的法律跟父親打官司...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經歷真正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

新疆呼圖壁縣第壹小學六年級學生秦雪是壹個“學有所用的好孩子”。她看到學校位於車多的繁華地段,很多小學生不聽學校的勸告騎自行車上學。秦雪找到《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告訴學生,裏面規定“12周歲以下兒童不準在道路上騎自行車”。她嚴肅地說,法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做什麽。如果每個人都不遵守規則,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便,甚至傷害。同學們看到連騎自行車都是法律規定的,就真的騎了。有壹次放學,壹個陌生男子告訴班裏的女同學小玲,他爸爸受傷了,要帶她走。秦雪攔住了小玲,說她不能和他壹起去。她應該先打電話回家了解壹下情況。聽了這話,那人灰溜溜地跑了。事後才知道,根本不存在小玲父親受傷這件事。學生們都向秦雪豎起了大拇指。

“小學生應該從小就知道學法守法的重要性。他們應該冷靜,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和犯罪。”秦雪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法律壹點都不深奧,它其實就在每個人的生活周圍。”

五加二不再是零。

老師們常常感嘆,學生所處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復雜,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非常滲透。有人把它比作“五加二等於零”,意思是學生在學校的五天教育和周六周日在家裏、在社會上的兩天接觸都是白搭。北京東直門中學教育處處長閆曉東說,我們學校可以保證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教育和宣傳,但8小時之外怎麽辦?“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閆曉東說。為青少年學習和運用法律營造良好的空間和氛圍,離不開社區和家庭。

在北京陶然亭社區,活躍著壹支由100多名未成年人組成的“普法宣傳隊”。他們不僅是知法守法的好少年,還把在社區青少年法律學校學到的法律知識介紹給社區成員。同時,這支宣傳隊充當社區“違法行為”的監督員,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社區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現象。

離異家庭的孩子肖琳麗(化名)平時很活潑,但有壹段時間突然脾氣暴躁。這壹異常現象引起了小社區監督員的註意,並將此事告訴了社區法學院的誌願者老師。在誌願者老師的開導下,肖琳麗說出了真相:壹天晚上,她被醉酒的父親強奸了。經過多次推心置腹的談話,肖琳麗最終在社區法學院的幫助下,勇敢地向公安機關舉報了父親的行為。依法判處肖林麗父親有期徒刑16年。“在社區普及少年法,不能只是讓孩子被動地、刻板地接受。也需要孩子在基本掌握相關法律後,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陶然亭街道辦事處團工委書記崔衛國說:“開展社區青少年法制教育,必須調動孩子們進行法制教育的積極性。孩子積極參與的影響是巨大的。”

為了真正達到在社區青少年中普法的效果,陶然亭社區青少年法律學校還引入了“外腦”,營造良好的科普用法氛圍。

今年6月,北京陶然亭社區青年法律學校聘請了65,438+000多名法律專家和工作者作為誌願者講師小組的成員,其中包括大學法學教授、大學生、法官、檢察官和警察,最值得註意的是,其中有65,438+00名出租車司機。這10名出租車司機定期與社區未成年人壹起學習相關交通法律法規,並結合工作中遇到的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幫助孩子掌握交通法規,強化交通安全意識。

顧是上海市閔行區龍柏街道團工委書記,也是她所在社區少年法律學校的校長。

他給記者講了壹個故事。前段時間,法學院通過熱線了解到,家住杭寺村的少年陳某,因為父母離異,缺乏家庭關愛,在小學時染上了通宵達旦、敲詐勒索等不良行為。中學沒畢業就輟學了,後來發展成盜竊等犯罪活動。“對於這樣的少年,我們只能用愛去影響和幫助法制”,社區法學院開始發揮作用。社區法學院的兩名骨幹學生在學校的“感召”下與陳驍成了好朋友。他們輔導陳驍的文化,並按時拉陳驍去社區法學院上課。後來,陳驍在街道的幫助下找到了壹份滿意的工作。陳驍會經常出現在社區法學院的各種活動中。

學生家長是孩子的影子和啟蒙老師,他們的壹言壹行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社區少年法律學校在幫助學生學習法律的同時,也必須加強對家長的法制教育。

許多社區法學院為家長提供短期法律培訓課程。閔行龍柏街社區青少年法律學校向家長發放了由法律學校自行編寫的《如何做壹名合格的監護人》宣傳資料。壹些社區法學院還對壹些問題家庭進行家訪,進行密切指導。社區法學院通過各種渠道逐步提高家長的法律意識。

壹項調查顯示,只有11.9%的學生認為家庭是他們了解法律知識的途徑之壹。但這並不意味著家庭對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不重要,只是因為家長給孩子的法律知識教育只是簡單的了解,家長壹般不會使用法律條文或嚴肅的案例分析方法。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磐石認為,家庭是與中學生關系最密切、影響最深遠的群體,父母的法律意識對子女有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對家長的法制教育,提高家長的法律意識,是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壹個重要方面。

早在1997,廈門就開展了“學生把法律帶回家”的活動。他們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段,讓學生把《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條文記在專用筆記本上,帶回家向家長宣傳。經過幾年的探索,這項工作已經走上了形式多樣、活動規範、檢查監督經常化的良性發展道路。

廣西柳州市第十七中學開設少年法律學校,建立社區家庭教育網,對家長進行法律教育,讓家庭受益匪淺。有家長說,以前我們以為孩子是自己的,送不送孩子上學是自己的事。現在我們意識到不送適齡兒童上學是違法的。有家長說,以前孩子不聽話是天經地義的,別人想打也管不了。現在他們知道打罵孩子是違法的,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還有的家長說,以前生意忙,經常把孩子趕到前面或者地攤上幫忙賣東西掙錢。現在他們知道這是不對的。

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覆蓋青少年整個成長環境的法制教育網絡,營造健康立體的學生法制教育空間,讓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群中感受到濃厚的法治氛圍,是青少年的壹項長期任務。讓每壹個孩子都在法律的陽光下健康成長,這無疑是塑造未來法治社會的壹項基礎工程。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2年,65438+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