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
靖遠是壹個通過移民而得到開發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習俗經歷了壹個不斷融合演變的過程。移居這裏的人們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選擇居住地點以出行方便、避風禦寒、接近水源等為主要考慮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類別的人口聚居點,從境內許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見壹斑。人們歷來多選擇以城、堡、灣、灘、水、井、泉、梁、峴、塬、溝、墩、鋪、川、坪、寺為聚集點,如古城、裴家堡、東灣、糜灘、大營水、劉家井、紅柳泉、砂梁、曹峴、三場塬、煙洞溝、十裏墩、二十裏鋪、吳家川、五大坪、劉家寺等等。在這些聚集點中,有的以同族為核心,有的為歷代軍屯點,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於這裏曾為邊陲地帶,人們集中壹處而居,和防禦外敵入侵也有直接關系。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樓房、土房、高房子、土窯洞、箍窯、棚道、臥鋪子等。
飲食
在靖遠農村,人們保持著壹日三餐的習慣,清晨起來先勞動兩個多小時,於九點鐘左右吃早飯,壹般以黃米或白米糝飯、炒菜為主,在壹日中最為重要。午飯在下午壹點鐘就餐,冷季吃蒸饃,暖季吃涼粉、涼面。太陽落山時吃晚飯,多為煮面食。城鎮居民壹日三餐,早晨吃早點,壹般簡單量少,中午米飯、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面食為主。
服飾
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貧富差距,民眾著裝差異很大。生活條件極貧困者,衣服夏以蔽體,冬以禦寒,油汙補丁,無式無樣。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褲短褂為主,夏穿汗衫、短褲,多為自制粗布服裝,冬著大襟棉衣,俗稱 “裹肚子”,天氣寒冷時穿羊皮襖。夏戴瓜皮小帽或頭裹毛巾,冬戴氈帽、棉帽。富戶人家以上等布料綢緞為主,春秋穿長袍短褂、內襯外套,冬著二毛裘衣。夏天頭頂灰絨禮帽,冬天戴平頂黑絨帽。壹些大中專學生、職員身著中山裝,男子穿自制圓口平底布鞋,年輕婦女穿繡花鞋。
喪葬禮俗
喪葬的禮規習俗衍生繁雜,沿襲不衰。有關靖遠民間的喪葬禮俗,分為臨終、守鋪、居喪、戴孝、接三、家祭等幾個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