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武宣縣編戶為六裏,即:在廂裏、東鄉裏、武賴裏、古豪裏、西鄉裏、北鄉裏。
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將原六裏劃分為9個區:城廂區、三裏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二塘區、黃茆區、廟王區。
民國2年(1913年),分黃茆區增設金雞區。
民國22年7月1日,將全縣10個區合並為北河區、南河區兩個大區,區下編為鄉、鎮。23年鄉鎮如下:城廂鎮、三裏鄉、東鄉鄉、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馬步鄉、二塘鄉、黃茆鄉、金雞鄉、大琳鄉、妙皇鄉。
1950年3月調整區劃,全縣劃分為東鄉、桐嶺、二塘、黃茆4個區和城廂鎮。
東鄉區(後改稱三裏區)轄東鄉鄉、三裏鄉。
桐嶺區(後改稱南河區)轄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馬步鄉。
二塘區轄二塘鄉、大琳鄉、妙皇鄉。
黃茆區轄黃茆鄉、金雞鄉。
1950年9月,全縣又劃分為東鄉、三裏、桐嶺、通挽、祿新、二塘、黃茆、妙皇等8個區和武宣鎮,區下設小鄉。
1952年9月,武宣縣與象縣合並為石龍縣,現武宣縣區域為7個區:黃茆區、二塘區、三裏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區下設小鄉。
1958年1月,石龍縣全縣撤區建鄉,現武宣縣區域為15個鄉:金雞鄉、黃茆鄉、二塘鄉、大琳鄉、武宣鄉、三裏鄉、五福鄉、東鄉鄉、河馬鄉、桐嶺鄉、新龍鄉、通挽鄉、統安鄉(4月改為馬步鄉)、祿新鄉、思靈鄉。
1958年8月,石龍縣全縣鄉鎮改為人民公社,現武宣縣區域為15個人民公社,9月全縣又全並為9個人民公社,屬現武宣縣區域的有2個:紅旗人民公社(北河片)、幹勁沖天人民公社(南河片)
1959年3月,全縣又劃分為32個人民公社,現武宣縣區域有金雞、黃茆、二塘、大琳、武宣、三裏、五福、東鄉、河馬、桐嶺、新龍、通挽、馬步、祿新、思靈等15個人民公社。
1962年3月29日,恢復武宣縣建制,9月全縣劃分為8個區:武宣區、三裏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二塘區、黃茆區。
1969年1月,8個區改為8個人民公社。
1980年4月,武宣人民公社改為武宣鎮。
1984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1鎮10鄉:武宣鎮、三裏鄉、東鄉鄉、河馬鄉、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思靈鄉、二塘鄉、黃茆鄉、金雞鄉。
1987年9月,劃武宣鎮、祿新鄉、桐嶺鄉部分村設立馬步鄉,分桐嶺鄉設新龍鄉。
1995年10月,桐嶺鄉、二塘鄉撤鄉改鎮。
1996年9月,通挽鄉、三裏鄉、東鄉鄉分別撤鄉改鎮。
1997年10月,黃茆鄉撤鄉改鎮。
2003年2月,新龍鄉並入桐嶺鎮。
2005年6月,馬步鄉並入武宣鎮。
2005年7月,河馬鄉並入東鄉鎮
2014年5月8日,祿新鄉撤鄉建鎮,改為祿新鎮。
2015年武宣縣轄8個鎮、2個鄉
武宣鎮 總面積194平方公裏,總人口7.66萬人,轄: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南河6個社區;洪師、大嶺、清水、長壽、草廠、大祿、武南、武北、陳家嶺、對河、馬步、雅村、官祿、統安、回龍、橋鞏、河耀17個行政村。
三裏鎮 總面積192.5平方公裏,總人口4.2萬人,轄:三裏、慕古、旺村、臺村、靈湖、東泉、長樂、五星、古立、朋村、三江、雙龍、五福、上江、下江15個行政村。
東鄉鎮 總面積224.5平方公裏,總人口5.9萬人,轄:三多、屯應、麻村、華樂、達昊、江村、平嶺、上棉、堡村、長塘、鄧寺、六良、莫村、李運、古例、河馬、合群、洛橋、武蘭、金崗、馬臺、王道、祿道、白沙、重上、寧村、祿廟、風沿28個行政村。
桐嶺鎮 總面積201.1平方公裏,總人口6.06萬人,轄:桐嶺、和律、和睦、大祥、石崗、祥龍、四安、盤龍、灣龍、龍山、馬來、馬料、新龍、仁漢、大同、良田16個行政村。
通挽鎮 總面積84.8平方公裏,總人口4.3萬人,轄:通挽、分嶺、大昌、尚黃、伏柳、大團、尚滿、江龍、花馬、安村、古佐11個行政村。
祿新鎮 總面積125.8平方公裏,總人口4.08萬人,轄:祿村、地有、上堂、瑤蘭、思布、復旦、新學、古杭、長嶺、蓮塘、佛子、大榮12個行政村。
二塘鎮 總面積259.8平方公裏,總人口5.3萬人,轄:二塘、甘嶺、渠盞、四通、樂業、光山、雙桂、眉山、朗村、樟村、小林、七星、平田、石耈、隴村、波耀、羊眷、上召、水村、大琳、麻碑、祿當22個行政村。
黃茆鎮 總面積111.3平方公裏,總人口2.7萬人,轄:黃茆街、周眷、玉村、新貴、大浪、根村、尚文、上額8個行政村。
思靈鄉 總面積85.1平方公裏,總人口2.53萬人,轄:靈池、山汶、古樟、馬山、思勞、甘棠、太平、朝東、雙林、河龍10個行政村。
金雞鄉 總面積151.2平方公裏,總人口2.05萬人,轄:馬良、馬王、新村、賴山、仁元、魚步、石祥、大坪8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