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這片曾經輝煌的土地在戰爭的災難之後變成了壹片廢墟。鄱陽縣在《文物遺址》中記載:“瓦歇嶺,蓮湖鄉的壹個村名,原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無數陶片堆積而成的長壩,故過去稱為“瓦歇壩”。從雙港河到蓮湖的河道裏有這麽多陶片,很少見。”
古瓦壩是渡口,是碼頭,是有錢人家居住的地方。這個時候,卞子港上曾經有很多船帆。這時筷子街的行人摩肩接踵。這裏“亂世之殤,綠草之衰,唐墓與漢共寢久矣……”,可見其文化底蘊源遠流長。歷史進入五代以後,瓦壩的“壩”字逐漸消失,由“瓦陵”二字傳承。宋元以後,隨著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壹躍成為全國首富,人口更是首屈壹指。元末農民起義的殘酷戰爭,使湖北、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蕪,成為百裏人口的“廣鄉”。江西是壹個地少人多的“窄鄉”,因為吳紅、余光等饒州將軍扼住了鄱陽湖的咽喉。明清統治者為了發展經濟,開始從江西等地移民。瓦屑壩,壹個宏偉而又汗流浹背的古渡口,自然成了江西移民的首選。
黎族大遷徙觸動了江西省敏感的神經。在長達400年的大遷徙中,數百萬江西移民按照“四人留壹,六人留二,八人留三”的移民法背井離鄉。他們壹個接壹個地從瓦壩聚集,乘著古帆船,穿越滾滾鄱陽湖,忍受著難以想象的關懷和牽掛。
根據文獻記載;移民的祖先,以糙草為標誌,劃築房屋,劈山開田,建園種樹桑樹,認貢納貢。他們的後代至今繁衍了近2億人。他們為寬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移民後裔、學者、宰相、將軍、民族英雄、作家、科學家、銀行家、企業家...如群星閃耀。然而,這些名人並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先所付出的代價。在許多史料、名人筆記和家譜中,都記載祖先來自江西瓦屑壩。是朝廷的“不遷令”斬斷了移民回遷的念頭。比如歷史學家吳晗在《朱元璋傳》中說,“大移民,為了富國強民,造成了許多家庭的悲哀,精神創傷久久難以平復。”多年來,與家鄉失去聯系的移民們漸漸忘記了祖籍的具體地點,但“瓦壩”卻千百次地出現在他們的記憶中,代代相傳,有些話還記載在族譜裏。瓦屑壩是江西移民的“根”,是他們靈魂的歸宿,是他們夙願的寄托,是他們守望千年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來瓦屑壩尋根尋祖的移民後裔絡繹不絕,僅在互聯網上就發布了5000多條關於瓦屑壩的信息。瓦屑壩是江西移民的歷史情結,它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移民後裔尋找祖先的足跡和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驚心動魄的壹幕。瓦壩在移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壹斑。
值得壹提的是,隨著鄱陽湖生態環境的優化,“悄悄話”也隨著移民的後代“回歸”。許多久違或不見的候鳥,如世界級珍禽東方鸛,成了湖中格外引人註目的“天使”。據2009年3月20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目前,鄱陽湖生物種類超過6000種。作為世界著名的濕地公園和候鳥保護區,中國唯壹壹個“水清”的“天鵝湖”,以及由饒河衍生出的溪灣分支,不僅是移民們心中最溫暖的角落,夢想的故鄉,更是數百只鳥慕名而來的福地。
如今江西打造“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的序幕已經吹響,擁有千湖之縣的鄱陽湖也以“湖城”的品牌向世界展示了鄱陽湖的風采。修復具有古陶器和移民聖地雙重文化價值的瓦歇壩遺址,在人類生存景觀中再現這壹獨特的移民場景,既是對江西移民歷史情結的傳承,也是發展“湖城”旅遊的亮點。此外,緊鄰瓦壩的蓮花山古寺,曾是沿湖十幾個縣市善男信女頂禮膜拜的凈土佛國,兩朝皇帝到訪的賈珠“圓樓”,向遊客展示了瓦壩歷史文化的輝煌和移民“血濃於水”的鄉情,必將成為鄱陽湖上壹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