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學子,充滿學業有成、榮歸故裏的優越感,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但近年來,“海歸”風光不再,求職起薪不斷降低,就業壓力不斷增大,讓很多把留學當成投資的家長、學生很失望,認為作了“虧本生意”,還不如不留學。
其實,“海歸”變“海帶”,是人才市場理性選擇的結果。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用人觀念越來越務實,用人單位更趨向於看重求職者的個人能力,不再重留學經歷。另壹方面,留學早已從精英留學步入了大眾留學、平民留學時代,出國留學已不是難事兒。這兩方面的原因造成“海歸”的失落感,甚至認為留學無用。
但是,我們必須要看到,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既要充滿自信,又要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更多學子出國學習交流、回報國家。教育部壹項推進***建“壹帶壹路”教育行動,就與24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促進青年學子留學。
所以,留學無用論可以休矣。但我們也要直面“海歸”就業壓力大這個現實問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解決這個問題,更多地需要學子改變以往的留學觀念。
壹是去鍍金觀念。受以往“海歸”受追捧的影響,很多人只看到“海歸”的榮耀,卻看不清留學的目的,或是為了躲避國內高考激烈競爭,或是為了將來就業增加砝碼,有的甚至純粹為鍍金,找個“野雞大學”拿個文憑。抱著這樣心態,能學到什麽?如何在就業創業時有競爭力?留學是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學到真本事,不是用來增加可炫的資歷,來希求壹鳴驚人或壹本萬利。
二是增國情意識。海外學習,歸來工作,更要了解中國國情,了解工作實際。很多“海歸”在這方面卻是短板,甚至於在中國企事業單位實習的經歷都沒有,這肯定不利於盡快進入工作狀態。身在海外,還要更多地了解祖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