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年,工廠盈利20萬元。17年2月,17年滬江機械廠設備引進,成立大中華橡膠機修廠。19年建成硫化油膏廠和生產碳酸鈣的原料廠。22年,建成了生產氧化鋅和立德粉的原料廠和生產鞋面布的原料廠。19年投產交通橡膠廠,更名為大中華橡膠二廠。22年9月投入臺山休謨廠和春華橡膠廠,分別更名為大中華橡膠廠第三廠和第四廠。徐家匯老廠被稱為大中華橡膠壹廠。
19+0,企業由獨資變更為合夥,資本增加至20萬元。次年,改為兩家公司。民國二十二年增資擴股200萬元,改組為大中華橡膠廠興業有限公司,總部設在東棋盤街63巷32號(今延安東路272巷32號)。民國26年擴大到300萬元,員工2860人。其資本占全國同行業的四分之壹,產值占三分之壹。
21開始籌備,23年“雙錢”牌汽車輪胎試制成功,打破了國外輪胎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同時,民國22年修建了動力輪胎廠房,次年從日本購買了壹套制造動力輪胎的舊設備,安裝投產。自民國20年以來,生產的膠鞋先後獲得國民政府工業部和上海市政府頒發的優秀特別獎,上海商會頒發的榮譽獎項。23年生產汽車輪胎和動力輪胎,24年“雙錢”輪胎在新加坡“中國總商會國貨展”展出並獲得特等獎。
抗戰爆發後,“三廠”、“四廠”、原料廠和地方營業所被摧毀,“四廠”的全部機器和部分原料等12O多噸物資也在向內運動中被洗劫壹空,損失相當於勝利前夕總資本的四分之壹。為了避免日本的幹擾,公司的總部暫時搬到了香港。27年,美泰鈣廠和德福織染廠分別設在徐家匯路和陜西南路。31年,受太平洋戰爭影響,原材料中斷,壹度停產。次年,“大中華企業有限公司”成立,做代工求生存。35年6月,入駐日商上海休姆實業有限公司,接替被戰爭摧毀的“第四工廠”。36年2月入駐鎮龍鐵廠,同年4月入駐大安偉信橡膠廠,後改為大中華橡膠五廠。1937年3月,興滿橡膠廠在天津成立,後改為大中華橡膠六廠。解放前夕,大中華橡膠廠有限公司有六個制造廠、三個原料廠和兩個機修廠,職工4000多人,還有兩個獨立的原料廠。
1954年9月,公司總資產為1365萬元(不含天津分公司156萬元,待處理資產330萬元)。5438年6月+10月,第六大中華橡膠廠先公私合營,後改為天津大中華橡膠廠。65438+2月,全公司,公私合營後隸屬市輕工業管理局,後改為上海二輕工業局輪胎膠鞋公司。次年5月,公司改為總廠制,總部遷至“壹廠”。1956工業經濟重組時,17小橡膠廠、鐵廠、鞋面廠並入大中華區相關分公司;大中華區第壹、第二原料廠劃出並入京華化工廠,第三原料廠並入上海第二十棉紡廠。當時的總廠是市工業部直屬的。1959取消總廠制,後歸屬化工局,1962歸屬上海橡膠工業公司。獨立後,各分廠隸屬於上海橡膠工業公司。1959成為專業輪胎制造商。
1961年,大中華橡膠壹廠的輪胎生產開始交給中南橡膠廠。1965年產20萬套輪胎設備及707名員工搬遷至貴陽,支持貴州橡膠廠擴建為貴州輪胎廠。65438年6月+次年2月,大中華橡膠壹廠更名為上海輪胎壹廠。1981二月命名為上海大中華橡膠廠。65438年9月至0984年9月,為建設大中華橡膠廠閔行分廠,共征用土地26.89萬平方米。1988 65438+10月1、上海碳酸鈣廠(原美泰化學鈣廠)合並。1990 6月19日,上海輪胎橡膠(集團)公司與上海鄭泰橡膠廠合資成立,成為公司的核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