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誌濤?6月出生,1937,165438,浙江省新昌縣人。1961畢業於南京工程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6月結構工程專業畢業後留校工作。1986 6月被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同年7月晉升教授。1997 11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四十多年來,它為中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完善了混凝土結構的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如兩種斜裂縫理論、抗剪設計方法和雙向偏心受拉計算公式。發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它開辟了預應力技術應用的新領域;為國內多個重大項目(珠海海關、北京西站、南京電視塔等)設計施工。),承擔了設計、研究和計算工作。
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出版著作7部。獲國家、部級、省級科技進步獎20項。已招收培養博士生48人,碩士生61人,國內訪問學者13人。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86)、“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學家”(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1999)、“全國模範教師”?2001等榮譽。
宋啟根,出生於1932,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員。曾任第壹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獎1987材料與工程科學部評審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交流評審專家組成員。他現任江蘇省機械學會常務理事。榮獲江蘇省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結構非線性分析和新型高層建築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等多項課題。研究成果“圓筒形煤倉設計技術”、“鋼筋混凝土板殼非線性分析及相關問題”、“EDSS工程設計系列軟件”分別獲得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對南京體育館網架屋蓋進行了試驗和理論研究。在《中國科學》(英文版)、美國ASCE期刊等權威刊物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鋼筋混凝土計算力學》等書籍。指導國內外博士後、博士生(含留學生)、碩士生、訪問學者69人。講授多門博士、碩士和本科生課程。
文成,1936,3月出生於浙江平湖市,畢業後留在南京工程學院(東南大學)土木工程與民用建築專業。1988年被授予教授,199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建築工程抗震與阻尼研究中心主任。
文成教授壹直工作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第壹線。九五、十五國家重點教材《混凝土結構》主編,中美合作研究項目“南京電視塔風振控制研究”中方負責人。現主要從事多高層建築抗震理論及應用技術;工程結構的隔離、減震和振動控制;研究混凝土結構的基本理論及其在多高層建築中的應用。先後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壹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經過指導,已有56人獲得碩士學位,17人獲得博士學位。1994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姜永生,出生於6月,1937,江蘇無錫人。他畢業於南京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專業,並壹直留在那裏。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和地下結構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90晉升教授,1995晉升博士生導師。1986—1997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全國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土木工程學報》編委,南京市第九屆CPPCC委員,江蘇省第八屆人大代表。1992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89獲全國優秀教師,2002年江蘇省高校道德建設先進個人。
長期講授土木工程概論、混凝土結構、地下結構等課程。,並編寫和參與編寫教材和參考書11。“建立激勵機制,加強能力培養”獲江蘇省優秀教學質量壹等獎、國家級二等獎;“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壹等獎和國家級二等獎。
在科研方面,主要研究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組合結構和地下結構工程。獲省級壹等獎,包括“高強混凝土結構變形及設計方法研究”、“樁承載力自平衡試驗方法研究”。二等獎包括“鋼筋混凝土構件裂縫力學分析新方法”和“預應力鋼骨高強混凝土大跨度疊合空腹桁架轉換層結構體系應用研究”。還有7個三至四等獎。發表論文近100篇,其中7篇被EI收錄。有38名研究生在指導培養下獲得碩士學位,13名博士學位。
藍宗建,1938年4月出生,福建省龍海市人。1961 6月畢業於南京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從事高等教育工作40余年。現任東南大學工程結構體系與新技術研究所所長,全國混凝土結構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學術委員會委員。蘭宗建教授長期從事結構工程的研究、教學和設計工作,並長期參與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的編寫。具有豐富的研究、教學和設計經驗,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理論基礎。幾十年來,人們對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裂縫、變形和承載力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多高層建築和混凝土砌塊建築的抗震設計和振動控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後在余本編著《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等書籍10冊,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國家教委、建設部、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優秀教材獎等獎項近十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1993被授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趙慧琳,1937年6月出生,1965年6月畢業於南京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結構力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員。長期從事大跨度空間結構研究和指導研究生教學。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間結構體系。他現在是國際空間結構和薄殼結構學會(IASS)的成員。
趙會林教授參與了1972“江蘇省萬人體育館網架屋蓋研究”。1978—1982參與編寫《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壹直從事適合中國國情的“輕質高強”結構體系的研究,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體現在國際空間結構法規的相關內容中,目前正在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並形成產業化,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註。因此從1987開始,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多項部省項目的持續支持。八十年代以來,* * *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壹等獎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1部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部、省級鑒定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要工作有:穹頂網殼、懸索屋蓋的分析、設計和施工;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換論文80余篇。
王,出生於6月,1940,165438,安徽宿州人。現任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被批準為南京市勞動模範,1994被人事部批準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長期從事振動理論與應用、動態測量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曾參與工程力學、力學、儀器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建設或博士點建設。
曾為研究生講授振動理論、振動控制、機械故障診斷、實驗振動分析、模態分析與參數識別、波動反演理論、力學等基礎課程。近年來指導博士研究生10余人,碩士研究生30余人。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頻振動校準技術及標準裝置”、“軍用電子設備振動與沖擊標準”、“基礎設施動態診斷”、“工程結構振動控制”、“振動與超聲波固化”等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余項,光華科技二等獎1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EI和SCI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10余部,包括振動分析、實驗振動分析、機械故障診斷、基礎設施動態診斷、工程師機械振動、電子設備振動與沖擊手冊等。
山簡,1946年6月出生於江蘇泰州。從1964到1970,從1978到1981,就讀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獲碩士學位。1981以來,壹直在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1987至1990赴英國留學,獲華威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與結構工程分會空間結構專業委員會委員。
山簡教授長期從事結構力學和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成果包括:在清華學習期間,參與了分區混合變分原理和分區混合有限元方法的研究,為有限元理論和斷裂力學的發展和應用做出了貢獻;在英國留學期間,我成功地將不同區域的混合變分原理應用到索網和蒙皮的力學分析中,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將減載系統引入中國,進行了理論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國際成果。首次提出了自平衡單元的概念,並取得了相關研究成果。山簡教授參與了空間結構的研究與設計,主持了泰州師範體育館索網屋蓋及其支撐體系、東臺熱電廠供熱管道吊橋的結構分析與設計。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目前主持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郭正興?8月出生1956?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9月1978-7月1982在東南大學學習;9月1885至3月1987,東南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畢業;6月1987-6月1988在日本愛知工業大學學習。
郭正興教授是我國建築技術研究方向為數不多的博士生導師。近年來獲得江蘇省壹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國家專利4項。在《建築技術》《施工技術》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研究論文,出版建築類著作4部。現為中國建築學會建造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土木工程學會建造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近年來,郭正興教授直接參與了多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主要包括: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工程、南京世紀塔工程、南京長江二橋工程、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工程、上海新浦東國際博覽中心工程、山東威海體育中心工程、哈爾濱國際體育會展中心工程、江蘇潤揚大橋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現為南京奧體中心工程、南京賽虹橋立交工程施工顧問。
Z.十.李?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大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理事。主要學術經歷:65438-0988,河海大學水工結構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1991至1992在波蘭科學院基礎科學技術研究所(IPPT)從事博士後研究;從1993到1995,東南大學土木水利博士後流動站第二博士後。1998-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工程系任客座研究員,從事結構損傷識別、分析與評估理論及其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獲電力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項目:混凝土損傷力學)、江蘇省首批“333”項目。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著作70余篇,其中30余篇論文被SCI、EI收錄。主要學術領域:損傷力學及其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基於結構健康監測的大型工程結構狀態反演、損傷識別與評估、大型復雜結構有限元建模與計算、結構疲勞損傷評估和材料損傷本構理論。在上述學術領域,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參與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
李愛群,出生於1962年7月,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東南大學C&PC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專家組成員,中國建築學會防震減災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結構控制與健康監測分會常務理事, 江蘇省、南京市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土木工程學會建築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委員。 主要從事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抗風、工程結構隔震與振動控制、工程結構新體系、結構安全評估與健康監測等方面的研究。完成並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1國家中美合作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8項等科研項目。培養和指導了20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碩士生。獲教育部自然科學壹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勵、江蘇省青年科技獎、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已編著5本書,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80余篇。